銅礦冶煉的廢渣回收機構,包括主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1)的內部設置有切割機構(24),所述主體(1)一側設置有熔融機構(25),所述主體(1)位于熔融機構(25)一側的內部設置有加熱塊(20),所述加熱塊(20)的一側連接有加熱絲(21),所述加熱絲(21)位于熔融罐(16)的外側,所述熔融機構(25)的底端設置有澆筑座(26)。
銅礦廢渣的熔煉裝置,包括主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體(1)的內部設置有循環(huán)機構(24),所述循環(huán)機構(24)的外側設置有熔融機構(25),所述主體(1)內部位于熔融機構(25)的正下方設置有回收機構(26),所述主體(1)外側位于回收機構(26)的上方設置有開口(16),所述主體(1)的兩邊設置有加熱塊(11),所述加熱塊(11)的輸出端連接有加熱絲(12),所述主體(1)的頂端設置有進料口(21),所述主體(1)頂端位于進料口(21)的一側設置有輸送帶(22)。
冶銅用銅礦砂快速混合裝置,其特征是,包括:底板(1),底板(1)上設有工作臺(2);收集箱(21),底板(1)上放置有收集箱(21);離合驅動機構(3),底板(1)上設有離合驅動機構(3);攪拌混合機構(4),底板(1)上設有攪拌混合機構(4);放料機構(5),底板(1)上設有放料機構(5)。
濕法堆存尾礦庫纜式起重機分級筑壩系統與實施方法,包括履帶移動式塔架模塊一(1)、履帶移動式塔架二(2)、懸掛鋼索及電纜(3)、尾礦輸送主管(4)、尾礦輸送支管模塊(5)、纜式起重機模塊(6)、吊裝鋼絲繩(7)、旋流分級模塊(8)、入料軟管(9)、溢流軟管(10)、尾礦壩一(11)、尾礦壩二(12)、尾礦壩三(13)、尾礦庫(14)。
銅冶煉用礦料篩選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1)、篩料箱(6)和上料筒(23);底板(1)上端左側和右側均設置有若干限位筒(2),限位筒(2)內部均滑動連接有滑動柱(4),滑動柱(4)下端均連接有減震彈簧(3)
鉛鋅礦石的識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鉛鋅礦石的識別方法包括以下步驟:通過輻射成像技術采集待選礦石的x射線圖像;根據所述x射線圖像,確定每一所述待選石塊對應的圖像屬性;
鈷合金廢料中鎢和鈷的回收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石墨坩堝(1),石墨坩堝(1)的側壁設置有活動門(101),底部設置有碳化鎢塊出料口(104),碳化鎢塊出料口(104)處通過電控門(5)封閉,石墨坩堝(1)的內部設置有碎料盤(3),碎料盤(3)與石墨坩堝(1)外安裝的第一驅動電機(4)傳動連接,石墨坩堝(1)的頂部通過蒸汽管道(6)連接有結晶器(7),結晶器(7)內設置有與結晶器(7)內壁貼合的清刮桿(8),清刮桿(8)的表面設置有螺旋槽(801),頂部與結晶器(7)外安裝的第二驅動電機(9)傳動連接,結晶器(7)的底部一側設置有鈷粉出料口(702)。
濕法堆存尾礦庫纜式起重機分級筑壩系統與實施方法,包括履帶移動式塔架模塊一(1)、履帶移動式塔架二(2)、懸掛鋼索及電纜(3)、尾礦輸送主管(4)、尾礦輸送支管模塊(5)、纜式起重機模塊(6)、吊裝鋼絲繩(7)、旋流分級模塊(8)、入料軟管(9)、溢流軟管(10)、尾礦壩一(11)、尾礦壩二(12)、尾礦壩三(13)、尾礦庫(14)
傳統智能礦石分選機由檢測機構、核心控制機構、分選執(zhí)行機構及機體等組成,傳統智能礦石分選機的分選機構通常只能將礦石一分為二,實現合格礦和廢石分離的功能,從而能夠代替人工選礦,提高礦石分選的效率。
氧化銅礦進行銅的選冶需要多道工序配合完成,氧化銅礦中的雜質以磁性為主,雜質處理不干凈,影響后續(xù)工序中銅的選冶,進行雜質磁選前需要對氧化銅礦進行破碎處理,破碎與磁選分開操作,操作較為復雜。因此需要設計一種破碎磁選一體、方便操作、雜質處理較為干凈的氧化銅礦回收銅選冶裝置,用于解決上述問題。
礦石破碎篩分裝置,包括裝置主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主體(1)內部上端固定安裝有破碎輥(4),所述裝置主體(1)內部中端活動安裝有傳送帶(6),所述傳送帶(6)外側活動安裝有清洗裝置(8),所述裝置主體(1)內部相對傳送帶(6)的下方開設有清洗槽(9),所述裝置主體(1)外部左側固定安裝有吹干腔(3),所述裝置主體(1)內部下端固定安裝有直線震動篩分機(13)。
黃銅礦是一種較常見的銅礦物,幾乎可形成于不同的環(huán)境下,但主要是熱液作用和接觸交代作用的產物,常可形成具一定規(guī)模的礦床,產地遍布世界各地,在工業(yè)上,它是煉銅的主要原料,其中涉及到一種銅礦石破碎裝置,而現有的破碎裝置不具備篩選的功能,不能自動篩選礦石,導致破碎裝置不能滿足現在工作的需求,為此,我們提出一種銅礦石破碎用篩選裝置。
本發(fā)明屬于有色金屬選礦領域,具體涉及含鉬銅精礦在進行銅鉬浮選分離之前的一種含鉬銅精礦的預選方法。
隨著人們對資源充分利用以及環(huán)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國內外越來越多的礦山開始采用充填法采礦,充填至采場的充填體不僅要維持自身與本階段采場的穩(wěn)定性,同時還影響上階段采礦作業(yè)人員有設備安全,充填體一旦發(fā)生破壞失穩(wěn),容易引起相鄰充填采場大面積垮塌,以至延伸地表,對地表環(huán)境產生嚴重破壞。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至少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技術問題之一,提供一種聲發(fā)射和次聲聯合實時監(jiān)測充填體穩(wěn)定性的裝置及方法。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尾砂充填與巖石組合的彈性模量計算及協調變形研究方法,其彈性模量計算方法步驟簡單,快速方便,結合協調變形研究方法,得到尾砂充填與巖石組合的協調變形機理,能夠為礦山安全生產提供準確的充填工藝參數,為充填采礦設計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和技術參考,效果顯著,便于推廣。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用于綠色礦山治理的生態(tài)桿體鋪設設備及實施方法,本發(fā)明的第一軸承的外環(huán)位于加強釘的內側與連接盤的內側固定焊接,第一六角螺帽位于連接盤的另一側與第一軸承的內環(huán)固定連接,第一軸承的內環(huán)與長條螺桿螺紋連接;加強釘均勻環(huán)繞設置有六根,每根加強釘的外側設置有倒勾,倒勾與加強釘相互配合;穩(wěn)固釘設置有四個,俯視呈十字形分布,相對的穩(wěn)固釘側視呈八字形,穩(wěn)固釘與長條螺桿相配合,可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礦產資源指經過地質成礦作用而形成的,天然賦存于地殼內部或地表埋藏于地下或出露于地表,呈固態(tài)、液態(tài)或氣態(tài)的,并具有開發(fā)利用價值的礦物或有用元素的集合體,礦產資源屬于非可再生資源,其儲量是有限的;礦產資源是重要的自然資源,經過幾百萬年,甚至幾億年的地質變化形成,是社會生產發(fā)展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社會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礦產資源。本發(fā)明屬于礦產資源技術領域,具體是指非牛頓流體被動彈跳破碎雙金屬礦產收集裝置及使用方法。
本發(fā)明涉及高濃度尾礦庫靜壓自流分級筑壩系統與實施方法,主要針對的技術領域為有色金屬礦山尾礦庫筑壩、細粒尾礦處置以及河口海岸圍墾等工程。
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國家電網得以蓬勃發(fā)展,在此過程中提高電廠生產效率,減少能耗損失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本文圍繞垃圾電廠熱能與動力工程展開探討,簡要介紹了研究電廠熱能和動力工程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提高電廠熱能與動力工程效率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夠為相關企業(yè)提供參考。
近年來,中國的礦業(yè)領域面臨著空前的生存與發(fā)展困難,礦產資源幾近枯竭,采選過程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嚴重,資源利用水平不高,以及來自國際市場的強有力競爭使得中國礦業(yè)領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礦山企業(yè)必須努力依靠科技創(chuàng)新,大力開發(fā)礦業(yè)領域的信息技術來改造和優(yōu)化采選過程是非常必要且有意義的。本發(fā)明涉及礦石分選技術領域,特別涉及石英伴生金礦的分選方法、裝置和可讀存儲介質。
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生活垃圾產生量也在增加,原有的垃圾填埋導致土地資源越來越緊缺,作為生活垃圾處理的另一主要途徑——焚燒發(fā)電技術得到了較大的發(fā)展。該技術不僅能變廢為寶,將生活垃圾轉變?yōu)殡娔芎蜔崮?,更能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有效解決了“垃圾圍城”現象,緩解了土地資源壓力。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攪拌設備,尤其涉及用于有色金屬選礦劑制備用的高效攪拌設備。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有色金屬選礦劑儲存器,尤其涉及保持干燥型有色金屬選礦劑儲存器。
礦山生產用隧道支護裝置,包括支護支撐機構(1)、運輸機構(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護支撐機構(1)的上固定安裝有減震機構(4),所述減震機構(4)與所述運輸機構(2)活動連接,所述運輸機構(2)靠近所述減震機構(4)的一側可拆卸連接有清潔消音機構(3),所述清潔消音機構(3)包括防護殼(301)、固定塊(302)、連接索(303)、清潔塊(304)以及隔音塊(305)
礦山生產用石料自動輸送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輸送機構(1),所述輸送機構(1)的一側固定安裝有驅動機構(2),所述輸送機構(1)遠離所述驅動機構(2)的一端固定安裝有降塵清理機構(3),所述降塵清理機構(3)包括清理機構(301)、沉淀過濾箱(302)、過濾機構(303)、吸水管(304)、支撐板(305)以及集流槽(306)
礦山生產用瓦斯?jié)舛缺O(jiān)測裝置,包括殼體(1),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1)頂部表面一側開設有出音口(2),所述殼體(1)頂部表面在所述出音口(2)一側嵌入有顯示屏(3),所述殼體(1)在所述顯示屏(3)正下方凸起有閃爍燈(4)
應用于礦山生態(tài)修復的邊坡防護結構,包括填平層(2)、防護層(3)、培育機構(4)和擋石機構(16),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平層(2)鋪設在礦山主體(1)的表面,所述填平層(2)遠離礦山主體(1)的表面鋪設有防護層(3),所述防護層(3)遠離填平層(2)的表面鋪設有若干組培育機構(4)
中冶有色為您提供最新的江西有色金屬理論與應用信息,涵蓋發(fā)明專利、權利要求、說明書、技術領域、背景技術、實用新型內容及具體實施方式等有色技術內容。打造最具專業(yè)性的有色金屬技術理論與應用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