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說明書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冶金石灰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
背景技術
目前,雙膛窯現(xiàn)因其高產、優(yōu)質、低耗的特性,已逐漸成為石灰行業(yè)主流窯型之一。在窯膛內預熱帶窯襯耐材或噴槍等零部件損壞后,需要停窯降溫,人工進入窯膛進行檢修。在檢修完成需要恢復生產時,由于停窯時間較長,尤其是更換預熱帶窯襯耐材或噴槍等零部件的窯膛,填滿了冷料,此時窯膛噴槍處的溫度往往已下降到了600攝氏度以下,低于燃料煤氣著火點,若直接送煤氣點燃,存在煤氣點不著火的安全風險,為確保安全,在開窯復產前通常會采用點火燒嘴點火的方式對噴槍進行提溫,但是這樣一來,復產操作繁瑣,提溫時間長,產生廢料多,浪費燃料成本。
有鑒于此,設計出一種復產效率高的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特別是在石灰冶煉中顯得尤為重要。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能夠在檢修完成后快速實現(xiàn)復產,縮短提溫時間,提高復產效率,避免產生廢料和浪費燃料的情況發(fā)生。
本發(fā)明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的。
一種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應用于雙膛窯,雙膛窯包括相互連通的檢修膛和非檢修膛,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包括:停窯后對檢修膛進行檢修,且保持非檢修膛的噴槍溫度不低于第一預設溫度;檢修完成后逐步向檢修膛內加料,且對非檢修膛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并將非檢修膛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達預設時長,以使檢修膛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對檢修膛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且控制非檢修膛轉入蓄熱狀態(tài),恢復正常輪流換向生產。
可選地,預設時長的范圍為5至8小時,第一預設溫度為600攝氏度。
可選地,檢修完成后逐步向檢修膛內加料,且對非檢修膛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并將非檢修膛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達預設時長,以使檢修膛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的步驟包括:檢修完成后向檢修膛內加料至噴槍箱的頂部,并對非檢修膛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在預設時長內將非檢修膛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以使檢修膛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并且采取換向期間加料的方式分批將石料加入檢修膛,直至料位計有料位顯示。
可選地,在預設時長內將非檢修膛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以使檢修膛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并且采取換向期間加料的方式分批將石料加入檢修膛,直至料位計有料位顯示的步驟中,相鄰兩次加料間隔時長的范圍為12分鐘至14分鐘。
可選地,在預設時長內將非檢修膛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以使檢修膛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并且采取換向期間加料的方式分批將石料加入檢修膛,直至料位計有料位顯示的步驟中,控制入窯煤氣量的范圍為7000立方米/時至12000立方米/時,并控制助燃風系數(shù)的范圍為1.05至1.25。
可選地,在預設時長內將非檢修膛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以使檢修膛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并且采取換向期間加料的方式分批將石料加入檢修膛,直至料位計有料位顯示的步驟中,控制檢修膛和非檢修膛之間的通道溫度在600攝氏度至950攝氏度之間,并且每預設周期勻速提溫10攝氏度至15攝氏度,其中,預設周期的范圍為12分鐘至14分鐘。
可選地,在預設時長內將非檢修膛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以使檢修膛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并且采取換向期間加料的方式分批將石料加入檢修膛,直至料位計有料位顯示的步驟中,控制石料在檢修膛停留的時間范圍為23小時至28小時,并控制檢修膛的出灰次數(shù)范圍為3次至6次。
可選地,停窯后對檢修膛進行檢修,且保持非檢修膛的噴槍溫度不低于第一預設溫度的步驟包括:停窯后控制檢修膛出灰排料,以使實際料位降至預設料位處;降低檢修膛的溫度并對檢修膛進行檢修,且保持非檢修膛的噴槍溫度不低于第一預設溫度。
可選地,降低檢修膛的溫度并對檢修膛進行檢修,且保持非檢修膛的噴槍溫度不低于第一預設溫度的步驟包括:向檢修膛內加料1至3次,以壓低檢修膛的溫度;利用變頻引風機將外界空氣抽入檢修膛并通過非檢修膛向外排出,且人工進入檢修膛對噴槍箱、預熱帶窯襯耐材或者噴槍進行檢修。
可選地,對檢修膛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且控制非檢修膛轉入蓄熱狀態(tài),恢復正常輪流換向生產的步驟包括:當檢修膛和非檢修膛之間的通道溫度升至第二預設溫度時,逐步提高檢修膛和非檢修膛的出灰效率至正常狀態(tài),其中,第二預設溫度的范圍為950攝氏度至1050攝氏度。
本發(fā)明提供的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發(fā)明提供的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首先在停窯后對檢修膛進行檢修,且保持非檢修膛的噴槍溫度不低于第一預設溫度;隨后在檢修完成后逐步向檢修膛內加料,且對非檢修膛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并將非檢修膛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達預設時長,以使檢修膛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接著對檢修膛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且控制非檢修膛轉入蓄熱狀態(tài),恢復正常輪流換向生產。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由于采用了檢修完成后逐步向檢修膛內加料,且對非檢修膛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并將非檢修膛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達預設時長,以使檢修膛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的步驟,所以能夠在檢修完成后快速實現(xiàn)復產,縮短提溫時間,提高復產效率,避免產生廢料和浪費燃料的情況發(fā)生。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應當理解,以下附圖僅示出了本發(fā)明的某些實施例,因此不應被看作是對范圍的限定,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相關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的步驟框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在檢修時的氣體流向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在正常生產時的氣體流向圖。
圖標:100-雙膛窯;110-檢修膛;120-通道;130-非檢修膛。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通常在此處附圖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組件可以以各種不同的配置來布置和設計。
因此,以下對在附圖中提供的本發(fā)明的實施例的詳細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的范圍,而是僅僅表示本發(fā)明的選定實施例?;诒景l(fā)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fā)明保護的范圍。
應注意到:相似的標號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圖中表示類似項,因此,一旦某一項在一個附圖中被定義,則在隨后的附圖中不需要對其進行進一步定義和解釋。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內”、“外”、“上”、“下”、“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或者是該發(fā)明產品使用時慣常擺放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等僅用于區(qū)分描述,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還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guī)定和限定,術語“設置”、“相連”、“安裝”、“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fā)明中的具體含義。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方式作詳細說明。在不沖突的情況下,下述的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請結合參照圖1、圖2和圖3(圖2和圖3中的箭頭表示氣體流向),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用于實現(xiàn)雙膛窯100的檢修以及復產。其能夠在檢修完成后快速實現(xiàn)復產,縮短提溫時間,提高復產效率,避免產生廢料和浪費燃料的情況發(fā)生。
需要說明的是,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應用于雙膛窯100,雙膛窯100包括第一窯膛和第二窯膛,第一窯膛通過通道120與第二窯膛連通。具體地,當?shù)谝桓G膛需要檢修時,第一窯膛為檢修膛110,第二窯膛為非檢修膛130;當?shù)诙G膛需要檢修時,第一窯膛為非檢修膛130,第二窯膛為檢修膛110;第一窯膛和第二窯膛的檢修復產方法相同。
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S110:停窯后對檢修膛110進行檢修,且保持非檢修膛130的噴槍溫度不低于第一預設溫度。
需要說明的是,在步驟S110中,在雙膛窯100周期換向前10秒至30秒之間實施停窯動作,使得檢修膛110在停窯前處于燃燒狀態(tài),非檢修膛130在停窯前處于蓄熱狀態(tài),從而使得在檢修完成恢復生產后檢修膛110能夠馬上轉入蓄熱狀態(tài),非檢修膛130能夠馬上轉入燃燒狀態(tài)。
具體地,步驟S110包括兩個步驟,分別為:
步驟S111:停窯后控制檢修膛110出灰排料,以使實際料位降至預設料位處。
需要說明的是,在步驟S111中,控制檢修膛110連續(xù)動窯出灰排料,在出灰排料期間,若灰溫升至180攝氏度,則開啟變頻冷卻風機,變頻冷卻風機轉速設定在250轉/分至300轉/分之間,直至檢修膛110內的實際料位降低至預設料位處。
本實施例中,若是對檢修膛110的噴槍箱或者預熱帶窯襯耐材進行檢修,則控制預設料位處于更換檢修位以下500毫米至1000毫米的范圍內,以便于對噴槍箱和預熱帶窯襯耐材進行檢修;若是對檢修膛110的噴槍進行檢修,則控制預設料位處于噴槍口以下500毫米至1000毫米的范圍內,以便于對噴槍進行檢修。
步驟S112:降低檢修膛110的溫度并對檢修膛110進行檢修,且保持非檢修膛130的噴槍溫度不低于第一預設溫度。
需要說明的是,在步驟S112中,在檢修膛110的料面降到位后,實施冷爐操作,直至檢修膛110內溫度降到30攝氏度至45攝氏度之間,一氧化碳濃度低于百萬分之24,以保證檢修人員能夠安全進入檢修膛110進行檢修作業(yè)。與此同時,保持非檢修膛130少動料,在此步驟中,非檢修膛130只需要動爐一批,而出灰機構的動作次數(shù)為5次/批,這樣能夠減少非檢修膛130內的石灰粘結和棚料,且能夠最大程度上降低非檢修膛130的熱量損失。
具體地,步驟S112包括兩個步驟,分別為:
步驟S1121:向檢修膛110內加料1至3次,以壓低檢修膛110的溫度。
需要說明的是,在步驟S1121中,向檢修膛110內加料,以實現(xiàn)對檢修膛110的輔助降溫,從而使得檢修人員能夠較早地進入檢修膛110進行安全作業(yè)。
步驟S1122:利用變頻引風機將外界空氣抽入檢修膛110并通過非檢修膛130向外排出,且人工進入檢修膛對噴槍箱、預熱帶窯襯耐材或者噴槍進行檢修。
需要說明的是,在步驟S1122中,打開窯頂人孔,轉換窯頂換向閥,開啟變頻引風機,外界冷空氣通過檢修膛110頂部的人孔進入檢修膛110,以降低檢修膛110的溫度,并將檢修膛110內的熱氣抽向非檢修膛130,以保持非檢修膛130的溫度,最后煙氣通過非檢修膛130頂部的人孔向外排出。
本實施例中,人工進入檢修膛110之前,控制變頻引風機的轉速范圍為250轉/分至350轉/分,在此轉速下變頻引風機的運行時間在0.5小時至1小時之間,以使檢修膛110降溫至30攝氏度至45攝氏度之間,并且使得非檢修膛130窯頂煙氣的溫度小于或者等于180攝氏度。
進一步地,人工進入檢修膛110之后,保持檢修膛110不出灰,控制變頻引風機的轉速范圍為300轉/分至400轉/分,以使窯頂煙氣的負壓值范圍在-0.30千帕至-0.45千帕之間,從而保證檢修膛110內通風良好,確保檢修人員安全作業(yè)。與此同時,保持非檢修膛130少動料,在此步驟中,控制非檢修膛130每隔8小時出灰1次,而出灰機構的動作次數(shù)為3至5次/批,這樣能夠進一步地減少非檢修膛130內的石灰粘結和棚料,且降低非檢修膛130因動爐排料而帶走的熱量損失。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檢修膛130的保溫過程中,保溫時長小于或者等于96小時,非檢修膛130窯頂煙氣的溫度小于200攝氏度,除短時間檢查需要開拔火孔以及出灰機構平臺的人孔外,其它時段應保持非檢修膛130的密封狀態(tài)。
步驟S120:檢修完成后逐步向檢修膛110內加料,且對非檢修膛130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并將非檢修膛130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110達預設時長,以使檢修膛110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
需要說明的是,在步驟S120中,預設時長的范圍為5至8小時,第一預設溫度為600攝氏度,以盡可能地縮短提溫時間,在檢修完成后快速實現(xiàn)復產,提高復產效率,避免產生廢料和浪費燃料的情況發(fā)生。
值得注意的是,在步驟S120中,在預設時長內只會向非檢修膛130送入煤氣,以保證非檢修膛130處于正常燃燒狀態(tài),并且在此過程中,由于檢修膛110的噴槍溫度遠低于第一預設溫度,達不到煤氣安全燃燒的溫度,所以不能直接向檢修膛110內送入煤氣,避免引起煤氣泄漏導致的煤氣中毒或爆炸等安全事故。
具體地,步驟S120包括兩個步驟,分別為:
步驟S121:檢修完成后向檢修膛110內加料至噴槍箱的頂部,并對非檢修膛130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
需要說明的是,在步驟S121中,向檢修膛110連續(xù)加料到噴槍箱的頂部,避免連續(xù)投入過多冷料而導致提溫效率低的情況發(fā)生。將石料蓋過噴槍箱頂具有三個好處,一是滿足了料封高度;二是若對預熱帶耐材進行了檢修,則可以在耐材強度還較低時保護耐材不被石料沖涮損壞;三是可以縮短后續(xù)對檢修膛110的提溫時間。
步驟S122:在預設時長內將非檢修膛130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110,以使檢修膛110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并且采取換向期間加料的方式分批將石料加入檢修膛110,直至料位計有料位顯示。
需要說明的是,在步驟S122中,修改雙膛窯100的燃燒控制程序,控制檢修膛110進入蓄熱狀態(tài),非檢修膛130進入燃燒狀態(tài),且持續(xù)預設時長(5至8小時),在此步驟中,通過變頻引風機窯頂抽風的方式,持續(xù)將非檢修膛130內燃燒產生的高溫熱煙氣通過通道120抽至檢修膛110,以對檢修完成后的檢修膛110進行持續(xù)地兌火提溫。
值得注意的是,在步驟S122中,采取換向期間加料的方式分批且同時向檢修膛110和非檢修膛130內加料,以使檢修膛110內的料位持續(xù)提升,直至料位計有料位顯示,并且使得非檢修膛130能夠正常出料。具體地,采取換向期間加料的方式,相鄰兩次加料間隔時長的范圍為12分鐘至14分鐘,以在保證檢修膛110提溫速度的同時實現(xiàn)非檢修膛130的正常生產。
本實施例中,需要對一些關鍵工藝參數(shù)進行控制,控制入窯煤氣量在7000立方米/時至12000立方米/時之間,煤氣燃燒時與石料流向為并流熱交換;控制助燃風系數(shù)在1.05至1.25之間,開窯升溫初期,助燃風系數(shù)偏下限設置,以利于火焰拉長后的通道120升溫和兌火預熱提溫;控制通道120的煅燒溫度在600攝氏度至950攝氏度之間,每預設周期勻速提溫10攝氏度至15攝氏度,其中,預設周期的范圍為12分鐘至14分鐘,預設周期與相鄰兩次加料的間隔時長相同,以防止窯襯耐材受溫度急劇變化而受損,尤其是在檢修更換了預熱帶耐材時,能夠避免預熱帶耐材升溫過快而導致水分急劇外排造成的脹裂損壞。
與此同時,還需要控制石灰冷卻溫度小于300攝氏度,冷卻風系數(shù)在0.65至0.90之間,冷卻風從窯底部鼓入,對煅燒好的石灰進行強制冷吹,根據(jù)灰質逐步下調冷卻溫度;控制石料在窯膛停留的時間在23小時至28小時之間;控制檢修膛110出灰次數(shù)在3次至6次之間,以少動窯不粘結為主,減少出灰;每2小時停窯動爐檢查1次檢修膛110內石料料面的下降狀態(tài),當石料加至正常生產狀態(tài)料面(料位計有料位顯示)時,轉入正常料位計以監(jiān)控石料料位的變化情況。
步驟S130:對檢修膛110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且控制非檢修膛130轉入蓄熱狀態(tài),恢復正常輪流換向生產。
需要說明的是,在步驟S130中,修改雙膛窯100的燃燒控制程序,恢復其燃燒控制模式為正常的兩膛輪流換向生產模式,即其中一膛處于燃燒狀態(tài)的同時另一膛處于蓄熱狀態(tài)。在此步驟中,控制通道120的煅燒溫度向第二預設溫度進行提溫,每小時提溫50攝氏度至70攝氏度,直至轉入正常生產狀態(tài)。
本實施例中,當檢修膛110和非檢修膛130之間的通道120溫度升至第二預設溫度時,逐步提高檢修膛110和非檢修膛130的出灰效率至正常狀態(tài),其中,第二預設溫度的范圍為950攝氏度至1050攝氏度。進一步地,在提產過程中,檢修膛110的出灰次數(shù)由3次/批至6次/批,逐步調為8次/批,恢復到檢修前的次數(shù)標準,這樣維持24小時至36小時后,雙膛窯100的產量灰質可恢復到檢修前的狀態(tài),石灰產量由320噸/天逐步提升至400噸/天,恢復到檢修前的正常產量,達到快速復產、保質保量的要求。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首先在停窯后對檢修膛110進行檢修,且保持非檢修膛130的噴槍溫度不低于第一預設溫度;隨后在檢修完成后逐步向檢修膛110內加料,且對非檢修膛130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并將非檢修膛130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110達預設時長,以使檢修膛110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接著對檢修膛110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且控制非檢修膛130轉入蓄熱狀態(tài),恢復正常輪流換向生產。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提供的雙膛窯檢修后兌火提溫快速復產方法由于采用了檢修完成后逐步向檢修膛110內加料,且對非檢修膛130進行點火進入燃燒狀態(tài),并將非檢修膛130的高溫煙氣持續(xù)抽入檢修膛110達預設時長,以使檢修膛110的噴槍溫度升至第一預設溫度的步驟,所以能夠在檢修完成后快速實現(xiàn)復產,縮短提溫時間,提高復產效率,避免產生廢料和浪費燃料的情況發(fā)生。
以上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發(fā)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發(fā)明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