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
振動篩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
背景技術:
震動篩在對物料進行篩分過程中,一直處于持續(xù)的震動狀態(tài),該震動通過篩體傳遞給傳動軸,進而對傳動軸的壽命有嚴重影響,導致其傳動軸容易損壞?,F(xiàn)有震動篩采用的傳動軸為通用的十字萬向軸,其抗震性能較差,為了對十字萬向軸進行保護,需要加油維護,并在十字軸外需要設置防護罩,每次進行加油維護均需要先拆除防護罩,維護操作十分不便,且成本較高。為此需要針對震動篩的傳動軸進行專門設計研發(f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此,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振動篩的傳動軸存在的上述不足,進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維護方便、成本較低且傳動效果較好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其包括中間軸,所述中間軸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第一連接叉,兩個所述第一連接叉上分別設置有銷孔,兩個所述第一連接叉的遠離所述中間軸的一端分別通過銷軸連接一個十字節(jié),所述中間軸兩端的兩個所述十字節(jié)通過連接盤分別與傳動裝置和振動篩的轉軸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中間軸其中一端的所述第一連接叉上的軸孔為長條形銷孔。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連接叉的叉柄端部的尖角處沿所述叉柄的延伸方向圓弧過渡。
優(yōu)選的,所述十字節(jié)包括設置在中間位置的節(jié)盤,所述節(jié)盤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均為平板狀結構,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的板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上分別設置有第一銷孔和第二銷孔,所述第一銷孔和所述第二銷孔的中心軸線相互垂直。
優(yōu)選的,兩個所述十字節(jié)的與所述中間軸連接的連接部為第一連接部,與所述連接盤連接的連接部為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的遠離所述節(jié)盤一側的端面呈半圓形結構。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連接部端部的半圓形結構的圓心位于所述第一連接部上的銷孔的軸心上。
優(yōu)選的,所述連接盤靠近所述十字節(jié)的一側設置有第二連接叉,所述第二連接部插入所述第二連接叉的插腔內(nèi)并通過銷軸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第一連接叉與所述中間軸焊接連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通過在中間軸的兩端分別設置第一連接叉,并通過十字節(jié)和連接盤將傳動裝置和振動篩連接起來,這種連接方式能夠在各連接點處分別降低振動篩運轉過程中的震動作用,起到緩沖震動的作用,同時還能具有較好的動力傳輸作用,整個萬向軸裝置無需再外部在套上防護套,使用過程中的維護、更換、加注潤滑油脂等操作均較為方便,且結構簡單,成本較低。
附圖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內(nèi)容更容易被清楚的理解,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其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中間軸的主視圖;
圖3是圖2的俯視圖;
圖4是十字節(jié)的主視圖;
圖5是圖4的左視圖;
圖6是連接盤的主視圖。
圖中附圖標記表示為:
1-中間軸;2-第一連接叉;20、21-銷孔;22-叉柄;23-尖角;3-十字節(jié);30-節(jié)盤;31-第一連接部;32-第二連接部;33-第一銷孔;34-第二銷孔;4-連接盤;40-第二連接叉。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3,一種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其包括中間軸1,所述中間軸1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第一連接叉2,兩個所述第一連接叉2上分別設置有銷孔21、21,兩個所述第一連接叉2的遠離所述中間軸1的一端分別通過銷軸連接一個十字節(jié)3,所述中間軸1兩端連接的兩個所述十字節(jié)3通過連接盤4分別與傳動裝置(圖中未示出)和振動篩(圖中未示出)的轉軸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通過在中間軸的兩端分別設置第一連接叉,并通過十字節(jié)和連接盤將傳動裝置和振動篩連接起來,這種連接方式能夠在各連接點處分別降低振動篩運轉過程中的震動作用,起到緩沖震動的作用,同時還能具有較好的動力傳輸作用,整個萬向軸裝置無需再外部在套上防護套,使用過程中的維護、更換、加注潤滑油脂等操作均較為方便,且結構簡單,成本較低。
參見圖2-3,本實施例的所述中間軸1圖1所示右端的所述第一連接叉2上的銷孔20為長條形銷孔。采用長條形軸孔結構,使得十字節(jié)與中間軸通過銷軸連接后,銷軸能夠沿長條形軸孔的長度方向具有一定的位移空間,進而可以抵消間隙及熱脹引起的長度變化,并能夠提高本萬向軸裝置的動力傳輸順暢度。
參見圖2,所述第一連接叉2的叉柄22端部的尖角23處沿所述叉柄22的延伸方向圓弧過渡,這種結構方式有利于本萬向軸裝置的動力輸送角度的自適應旋轉。
參見圖4-5,所述十字節(jié)3包括設置在中間位置的節(jié)盤30,所述節(jié)盤30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連接部31和第二連接部32,所述第一連接部31和所述第二連接部32均為平板狀結構,所述第一連接部31和所述第二連接部32的板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連接部31和所述第二連接部32上分別設置有第一銷孔33和第二銷孔34,所述第一銷孔33和所述第二銷孔34的中心軸線相互垂直。本實施例萬向軸裝置的通過十字節(jié)的雙向轉動,可以獲得兩個方向的自由度,進而實現(xiàn)帶有一定角度的傳動,進而提高萬向軸的傳動效果。
參見圖4,本實施例的兩個所述十字節(jié)3與所述中間軸1連接的連接部為第一連接部31,與所述連接盤4連接的連接部為第二連接部32,所述第一連接部31的遠離所述節(jié)盤30一側的端面呈半圓形結構,這種結構設計更便于十字節(jié)與中間軸的沿其銷軸的適度轉動及動力傳遞。作為優(yōu)選,所述第一連接部31端部的半圓形結構的圓心位于所述第一連接部31上的銷孔的軸心上。
參見圖6,本實施例的所述連接盤4靠近所述十字節(jié)3的一側設置有第二連接叉40,所述第二連接部32插入所述第二連接叉40的插腔內(nèi)并通過銷軸連接。這種連接方式,能夠保證連接盤與十字節(jié)之間具有一定的自由互動及相互轉動角度,進而能夠保證動力的平穩(wěn)傳遞,并能具有一定的抗震效果。
參見圖1-2,本實施例的所述第一連接叉2與所述中間軸1采用焊接的方式連接成一體結構,這種連接方式在保證整體強度的同時,還能夠降低中間軸的制造成本,且加工工藝相比一體成型的結構更為簡單。
上述具體實施方式只是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只僅僅局限于上述實施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凡是依據(jù)上述原理及精神在本實用新型基礎上的改進、替代,都應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技術特征:
1.一種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間軸,所述中間軸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第一連接叉,兩個所述第一連接叉上分別設置有銷孔,兩個所述第一連接叉的遠離所述中間軸的一端分別通過銷軸連接一個十字節(jié),所述中間軸兩端的兩個所述十字節(jié)通過連接盤分別與傳動裝置和振動篩的轉軸連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軸其中一端的所述第一連接叉上的銷孔為長條形銷孔。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叉的叉柄端部的尖角處沿所述叉柄的延伸方向圓弧過渡。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十字節(jié)包括設置在中間位置的節(jié)盤,所述節(jié)盤的兩側分別設置有第一連接部和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均為平板狀結構,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的板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一連接部和所述第二連接部上分別設置有第一銷孔和第二銷孔,所述第一銷孔和所述第二銷孔的中心軸線相互垂直。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十字節(jié)的與所述中間軸連接的連接部為第一連接部,與所述連接盤連接的連接部為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的遠離所述節(jié)盤一側的端面呈半圓形結構。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部端部的半圓形結構的圓心位于所述第一連接部上的銷孔的軸心上。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連接盤靠近所述十字節(jié)的一側設置有第二連接叉,所述第二連接部插入所述第二連接叉的插腔內(nèi)并通過銷軸連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連接叉與所述中間軸焊接連接。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其包括中間軸,所述中間軸的兩端分別設置有一個第一連接叉,兩個所述第一連接叉上分別設置有銷孔,兩個所述第一連接叉的遠離所述中間軸的一端分別通過銷軸連接一個十字節(jié),所述中間軸兩端的兩個所述十字節(jié)通過連接盤分別與傳動裝置和振動篩的轉軸連接。本實用新型的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能夠在各連接點處分別降低振動篩運轉過程中的震動作用,起到緩沖震動的作用,同時還能具有較好的動力傳輸作用,整個萬向軸裝置無需再外部在套上防護套,使用過程中的維護、更換、加注潤滑油脂等操作均較為方便,且結構簡單,成本較低。
技術研發(fā)人員:王鳳保;張智儉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唐山新冶礦機制造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20.07.29
技術公布日:2021.03.16
聲明:
“振動篩用萬向軸裝置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