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實用新型涉及施工排水系統(tǒng),具體涉及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2.隧道反坡施工的施工前進方向為下坡,隧道內的地下水與施工用水由于重力作用均向工作面底部匯集,導致隧道底部的掌子面積聚水過深,隧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變差,并且危及隧道施工的機械設備及施工人員的安全,影響正常的施工生產。
3.同時,隧道中除了有大量水需要排出,當水與隧道中的泥土和噴射混凝土的回彈物摻雜物混合后,使施工現(xiàn)場變得泥濘混雜,影響施工人員的正常施工,降低了施工效率,延長了施工的工期時長。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4.本實用新型在于解決現(xiàn)有隧道反坡施工中,隧道底部的掌子面水積聚水過深,隧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變差,影響隧道施工機械設備及施工人員的安全,并且施工現(xiàn)場泥濘混雜,施工效率較低的問題,而提供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
5.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其特殊之處在于,包括設置在隧道進口處的沉淀池、設置在隧道內的n個集水坑、設置在集水坑內的過濾網(wǎng)、設置在集水坑內的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與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出水口連接的排水管路、與排水管路連接的反沖管路,以及設置在隧道掌子面處的臨時集水坑,其中n≥2;
6.每個集水坑上方均設置有集水溝,所述集水溝下端連通至該集水坑的過濾網(wǎng)上方;所述排水管路設置在每個集水溝上方一側,排水管路進水口與該集水坑中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的出水口連接,排水管路出水口設置在該集水坑相鄰較高處一側集水坑的過濾網(wǎng)上方;
7.所述臨時集水坑內設置有臨時抽水泵,所述臨時抽水泵出水口通過軟管10連通至隧道底部集水坑內,所述軟管出水口設置在隧道底部集水坑2的過濾網(wǎng)3上方;
8.所述反沖管路位于該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所在的集水坑內且出口朝下;
9.位于隧道頂部一個集水坑的排水管路連通至沉淀池內。
10.進一步地,所述排水管路包括至少兩根并列設置的排水管,其中一根為備用排水管,其余為正常排水使用。
11.進一步地,所述排水管為無縫鋼管。
12.進一步地,所述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的進水口處均設置有鋼絲網(wǎng)。
13.進一步地,相鄰兩個集水坑之間的間距為130
?
180m。
14.進一步地,所述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均為污水泵。
15.進一步地,所述集水坑的容積自下而上遞增,所述集水坑設置有3
?
7個。
16.本實用新型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一、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集水坑可收集隧道中各處的漏水,
改善了隧道存水后的泥濘路面,減少了高處水向低處掌子面的聚集;同時工作水泵(當工作水泵有意外故障,使用備用水泵)經(jīng)排水管路將掌子面處的積水逐級向上抽排,可及時將隧道中的水排到隧道外的沉淀池,保證了隧道機械設備及施工人員的安全,提高了施工人員的施工效率。
18.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設置的過濾網(wǎng)可過濾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輸送的水,避免了污泥雜質在積水坑的沉積,防止污泥雜質堵塞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影響正常的排水工作;同時,污泥雜質可分離在過濾網(wǎng)上,便于施工人員對污泥雜質的定期收集清理。
19.三、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設置的反沖管路可在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抽排水的同時,向集水坑中持續(xù)沖水,將集水坑中的污泥雜質攪動起來,避免污泥沉積溢流至隧道的施工路面,或者在集水坑底部進入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造成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的堵塞。
附圖說明
20.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的結構示意圖。
21.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集水坑的放大圖。
22.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集水坑的俯視圖。
23.圖中:
[0024]1?
沉淀池,2
?
集水坑,3
?
過濾網(wǎng),41
?
工作水泵,42
?
備用水泵,5
?
排水管路,6
?
反沖管路,7
?
臨時集水坑,8
?
集水溝,9
?
臨時抽水泵,10
?
軟管。
具體實施方式
[0025]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0026]
如圖1、圖2和圖3所示,本實施例中的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包括設置在隧道進口處的沉淀池1、設置在隧道內的3個集水坑2、設置在集水坑2內的過濾網(wǎng)3、設置在集水坑2內的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與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出水口連接的排水管路5、與排水管路5連接的反沖管路6,以及設置在隧道掌子面處的臨時集水坑7;
[0027]
每個集水坑2上方均設置有集水溝8,所述集水溝8下端連通至該集水坑2的過濾網(wǎng)3上方;所述排水管路5設置在每個集水溝8上方一側,排水管路5進水口與該集水坑2中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的出水口連接,排水管路5出水口設置在該集水坑2相鄰較高處一側集水坑2的過濾網(wǎng)3上方;
[0028]
所述臨時集水坑7內設置有臨時抽水泵9,所述臨時抽水泵9出水口通過軟管10連通至隧道底部集水坑2內,所述軟管10出水口設置在隧道底部集水坑2的過濾網(wǎng)3上方;
[0029]
所述反沖管路6位于該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所在的集水坑2內且出口朝下;
[0030]
位于隧道頂部一個集水坑2的排水管路5連通至沉淀池1內。
[0031]
所述排水管路5包括至少兩根并列設置的排水管,其中一根為備用排水管,其余為正常排水使用。
[0032]
所述過濾網(wǎng)為過濾網(wǎng)筐,所述排水管為無縫鋼管。
[0033]
所述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的進水口處均設置有鋼絲網(wǎng)。
[0034]
相鄰兩個集水坑2之間的間距為150m。
[0035]
所述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均為污水泵,備用水泵42一般不使用,當工作水泵41有意外故障時,備用水泵啟動。
[0036]
3個集水坑2的容積自下而上遞增。
[0037]
本實施例的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運行時,臨時抽水泵9通過軟管10向最底部的集水坑2輸送積水,積水穿過過濾網(wǎng)3后,由最底部集水坑2中的工作水泵41向上方相鄰的集水坑2輸送積水,最底部集水坑2中排水管路5向上方相鄰的集水坑2中輸送積水,積水穿過該處過濾網(wǎng)3后,經(jīng)該處工作水泵41持續(xù)向上方相鄰集水坑2輸送排水,依次類推,直到將積水排出隧道外的沉淀池1中;同時集水溝8中可實時收集其周圍的隧道漏水,并將漏水匯集至相近的集水坑2,減少了隧道路面的存水。
[0038]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技術特征:
1.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設置在隧道進口處的沉淀池(1)、設置在隧道內的n個集水坑(2)、設置在集水坑(2)內的過濾網(wǎng)(3)、設置在集水坑(2)內的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與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出水口連接的排水管路(5)、與排水管路(5)連接的反沖管路(6),以及設置在隧道掌子面處的臨時集水坑(7),其中n≥2;每個集水坑(2)上方均設置有集水溝(8),所述集水溝(8)下端連通至該集水坑(2)的過濾網(wǎng)(3)上方;所述排水管路(5)設置在每個集水溝(8)上方一側,排水管路(5)進水口與該集水坑(2)中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的出水口連接,排水管路(5)出水口設置在該集水坑(2)相鄰較高處一側集水坑(2)的過濾網(wǎng)(3)上方;所述臨時集水坑(7)內設置有臨時抽水泵(9),所述臨時抽水泵(9)出水口通過軟管(10)連通至隧道底部集水坑(2)內,所述軟管(10)出水口設置在隧道底部集水坑(2)的過濾網(wǎng)(3)上方;所述反沖管路(6)位于該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所在的集水坑(2)內且出口朝下;位于隧道頂部一個集水坑(2)的排水管路(5)連通至沉淀池(1)內。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路(5)包括至少兩根并列設置的排水管,其中一根為備用排水管,其余為正常排水使用。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為無縫鋼管。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的進水口處均設置有鋼絲網(wǎng)。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相鄰兩個集水坑(2)之間的間距為130
?
180m。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水泵(41)和備用水泵(42)均為污水泵。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坑(2)的容積自下而上遞增,所述集水坑(2)設置有3
?
7個。
技術總結
本實用新型涉及施工排水系統(tǒng),具體涉及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以解決現(xiàn)有隧道反坡施工中,隧道底部的掌子面積聚水過深,隧道圍巖的穩(wěn)定性變差,影響隧道施工機械設備及施工人員的安全,并且施工現(xiàn)場泥濘混雜,施工效率較低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包括設置在隧道進口處的沉淀池、設置在隧道內的N個集水坑、設置在集水坑內的過濾網(wǎng)、設置在集水坑內的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與工作水泵和備用水泵出水口連接的排水管路、與排水管路連接的反沖管路,以及設置在隧道掌子面處的臨時集水坑,其中N≥2。其中N≥2。其中N≥2。
技術研發(fā)人員:雷威 郭正安 張林 成永鋒 張俊青 楊帆 陳磊 安斌超 韓佳磊 李曉曦 武文浩 馮民選 馬元慶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中鐵一局集團鐵路建設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20.12.30
技術公布日:2021/12/28
聲明:
“隧道反坡排水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