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千斤頂、與所述千斤頂?shù)尿寗佣丝刹鹦哆B接的壓直組件、沿水平方向設置于所述壓直組件的上方的橫板、對稱設置于所述壓直組件左右兩側的固定板、以及驅動兩組所述固定板沿所述橫板長度方向滑動的驅動組件,所述固定板包括與所述橫板滑動連接的上部結構、以及與所述上部結構的底端轉動連接的下部結構。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還包括支架,所述橫板沿水平方向設置于所述支架的頂端,并在所述橫板的兩端分設有與所述支架連接的側板;所述驅動組件包括兩端分別與兩組所述側板轉動連接的雙段螺桿、以及驅動所述雙段螺桿轉動的手輪或電機。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雙段螺桿包括同軸連接的第一螺桿部與第二螺桿部,所述第一螺桿部的外周壁設置有正螺紋,一組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與所述正螺紋螺紋連接的第一螺紋孔,所述第二螺桿部的外周壁設置有反螺紋,另一組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與所述反螺紋螺紋連接的第二螺紋孔。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其特征在于,兩組所述固定板上均設置有供所述橫板穿過的滑槽,所述滑槽的形狀與所述橫板的斷面相同。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結構的底端的左右兩端對稱設置有安裝凸起,所述下部結構設置于兩組所述安裝凸起之間,其頂端與所述上部結構的底端設置有間隙,兩組所述安裝凸起上均設置有第一安裝孔,所述下部結構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安裝孔同軸設置的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與所述第二安裝孔供銷軸穿過。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結構的厚度與所述上部結構的厚度相同,所述下部結構的前后兩側壁與所述上部結構的前后兩側壁分別沿同一豎直面設置。 7.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的底端沿水平方向設置有底板,所述千斤頂設置于所述底板的中心位置處,并與所述底板可拆卸連接,所述壓直組件與所述千斤頂?shù)尿寗佣送S設置。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直組件包括沿豎直方向設置的壓直板、以及設置于所述壓直板底端的中心位置處的連接件,所述連接件套設于所述千斤頂?shù)尿寗佣说耐庵鼙冢⑴c之螺紋連接,所述壓直板的頂端呈水平結構設置。 9.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直組件包括安裝模具、設置于所述安裝模具的底端的中心位置處的連接部、以及設置于所述安裝模具的頂端的中心位置處的凹槽,所述連接部套設于所述千斤頂?shù)尿寗佣说耐庵鼙冢⑴c之螺紋連接;所述凹槽內設置有與所述連接部同軸設置的連接柱,以供托盤或W型護板插接。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其特征在于,兩組所述固定板之間形成供錨桿安裝的安裝腔,所述安裝腔的頂端設置有用于安裝錨桿的固定裝置。
說明書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礦用機械加工設備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
背景技術
在礦山支護領域,錨桿、托盤、以及各種護板是大量使用的支護器材,這些器材在長時間使用后會出現(xiàn)折彎等現(xiàn)象,導致器材無法使用,極大地浪費了資源。此外,現(xiàn)階段很多支護器材需要重復使用,且部分支護器材在井上或井下運輸過程中發(fā)生損壞,尤其是各種錨桿、托盤、蝶形托盤等,這些支護器材都需要修復后才能進行使用。目前,這些支護器材中只有針對于錨桿拉直的設備,這種錨桿拉直器價格較貴,且運輸不便,在井下環(huán)境中至少需要兩個人操作才能使用。并且,這種錨桿拉直器操作不當很容易將錨桿彎曲處拉傷,造成錨桿的拉應力和剪切應力降低,無法繼續(xù)使用。
現(xiàn)有技術中公開了一種錨桿、托板整型托板操作臺,包括裝置本體,裝置本體的頂部安裝有托板操作臺,且托板操作臺與裝置本體固定連接,托板操作臺的四周設有支撐軸,且支撐軸與托板操作臺緊密連接,托板操作臺的內部中心位置底部處安裝有加固柄,且加固柄與托板操作臺固定連接。這種技術雖然能夠將錨桿或托板等壓直壓平,但是,這種技術很容易對待壓件會產生一定的損害,拉直壓平效果差,且適用的器材較少。
因此,設計一種結構簡單、成本較低、拉直壓片效果好、適用范圍廣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就很有必要。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通過千斤頂驅動壓直組件將待壓直錨桿、托盤、以及W型護板等壓直壓平,壓直組件與千斤頂可拆裝,并具有多組模具,能夠適應不同的待壓件,且在壓直過程中,待壓件受力較為均勻,接觸面積較大,不會對待壓件造成損傷,實現(xiàn)了礦山器材的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省礦山開采成本。
為實現(xiàn)上述的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包括千斤頂、與所述千斤頂?shù)尿寗佣丝刹鹦哆B接的壓直組件、沿水平方向設置于所述壓直組件的上方的橫板、對稱設置于所述壓直組件左右兩側的固定板、以及驅動兩組所述固定板沿所述橫板長度方向滑動的驅動組件,所述固定板包括與所述橫板滑動連接的上部結構、以及與所述上部結構的底端轉動連接的下部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還包括支架,所述橫板沿水平方向設置于所述支架的頂端,并在所述橫板的兩端分設有與所述支架連接的側板;所述驅動組件包括兩端分別與兩組所述側板轉動連接的雙段螺桿、以及驅動所述雙段螺桿轉動的手輪或電機。
進一步的,所述雙段螺桿包括同軸連接的第一螺桿部與第二螺桿部,所述第一螺桿部的外周壁設置有正螺紋,一組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與所述正螺紋螺紋連接的第一螺紋孔,所述第二螺桿部的外周壁設置有反螺紋,另一組所述固定板上設置有與所述反螺紋螺紋連接的第二螺紋孔。
進一步的,兩組所述固定板上均設置有供所述橫板穿過的滑槽,所述滑槽的形狀與所述橫板的斷面相同。
進一步的,所述上部結構的底端的左右兩端對稱設置有安裝凸起,所述下部結構設置于兩組所述安裝凸起之間,其頂端與所述上部結構的底端設置有間隙,兩組所述安裝凸起上均設置有第一安裝孔,所述下部結構上設置有與所述第一安裝孔同軸設置的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一安裝孔與所述第二安裝孔供銷軸穿過。
進一步的,所述下部結構的厚度與所述上部結構的厚度相同,所述下部結構的前后兩側壁與所述上部結構的前后兩側壁分別沿同一豎直面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支架的底端沿水平方向設置有底板,所述千斤頂設置于所述底板的中心位置處,并與所述底板可拆卸連接,所述壓直組件與所述千斤頂?shù)尿寗佣送S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壓直組件包括沿豎直方向設置的壓直板、以及設置于所述壓直板底端的中心位置處的連接件,所述連接件套設于所述千斤頂?shù)尿寗佣说耐庵鼙冢⑴c之螺紋連接,所述壓直板的頂端呈水平結構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壓直組件包括安裝模具、設置于所述安裝模具的底端的中心位置處的連接部、以及設置于所述安裝模具的頂端的中心位置處的凹槽,所述連接部套設于所述千斤頂?shù)尿寗佣说耐庵鼙?,并與之螺紋連接;所述凹槽內設置有與所述連接部同軸設置的連接柱,以供托盤或W型護板插接。
進一步的,兩組所述固定板之間形成供錨桿安裝的安裝腔,所述安裝腔的頂端設置有用于安裝錨桿的固定裝置。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通過千斤頂驅動壓直組件將待壓直錨桿、托盤、以及W型護板等壓直壓平,壓直組件與千斤頂可拆裝,并具有多組模具,能夠適應不同的待壓件,且在壓直過程中,待壓件受力較為均勻,接觸面積較大,不會對待壓件造成損傷,實現(xiàn)了礦山器材的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省礦山開采成本。
2.本發(fā)明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通過將支架設置成由若干鋼條焊接而成,鋼條能夠利用礦場的廢棄鋼材,實現(xiàn)鋼材的回收利用,減少了整個裝置的成本,且就地取材,省時省力。
3.本發(fā)明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通過將固定板設置成兩段式結構,下部結構能夠相對于上部結構轉動,當需要對錨桿進行壓直作業(yè)時,下部結構轉動至呈豎直狀態(tài),從而將錨桿從兩側壓緊,當需要對托盤、護板等板件進行壓片作業(yè)時,下部結構轉動至呈水平狀態(tài),從而形成供板件壓平的工作平面。
4.本發(fā)明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通過設置雙段螺桿同步驅動兩組固定板靠近或遠離,從而調整兩組固定板之間的間距,以適應不同的錨桿,且在需要對板件進行壓平作業(yè)時,調整兩組固定板的間距以使得兩組固定板轉動至水平狀態(tài)時,其相近一端能夠緊接,以便于進行壓平作業(y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的處于壓直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的處于壓直狀態(tài)的左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的處于壓平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的處于壓平狀態(tài)的爆炸示意圖;
附圖中各部件的標記如下:10、金屬框架;11、底板;20、千斤頂;30、壓直板;31、連接件;40、橫板;41、側板;50、固定板;51、上部結構;52、下部結構;53、銷軸;60、雙段螺桿;61、手輪;70、安裝模具;71、連接部;72、凹槽;73、連接柱;80、托盤。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詳細描述。
在此,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細節(jié)而模糊了本發(fā)明,在附圖中僅僅示出了與本發(fā)明的方案密切相關的結構或處理步驟,而省略了與本發(fā)明關系不大的其他細節(jié)。
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還包括為這種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所固有的要素。
實施例
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100,包括千斤頂20、與千斤頂20的驅動端可拆卸連接的壓直組件、沿水平方向設置于壓直組件的上方的橫板40、對稱設置于壓直組件左右兩側的固定板50、以及驅動兩組固定板50沿橫板40長度方向滑動的驅動組件。其中,千斤頂20采用液壓驅動,能夠驅動壓直組件沿豎直方向運動,從而擠壓待壓件。驅動組件驅動兩組固定板50同步運動,以彼此靠近或遠離,從而調整兩組固定板50之間的間距,能夠適用于不同尺寸的錨桿,還能夠根據(jù)固定板50的工作狀態(tài)做出適應性調整,以便于固定板50切換為壓直狀態(tài)或壓平狀態(tài)。兩組固定板50上均設置有供橫板40穿過的滑槽,滑槽的形狀與橫板40的斷面相同,以使得兩組固定板50能夠沿橫板40的長度方向來回滑動。
固定板50包括與橫板40滑動連接的上部結構51、以及與上部結構51的底端轉動連接的下部結構52。下部結構52轉動至沿豎直方向設置時為壓直工作狀態(tài),下部結構52轉動至沿水平方向設置時為壓平工作狀態(tài)。
如此設置,通過千斤頂20驅動壓直組件將待壓直錨桿、托盤80、以及W型護板等壓直壓平,壓直組件與千斤頂20可拆裝,并具有多組模具,能夠適應不同的待壓件,且在壓直過程中,待壓件受力較為均勻,接觸面積較大,不會對待壓件造成損傷,實現(xiàn)了礦山器材的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省礦山開采成本。
此外,通過將固定板50設置成兩段式結構,下部結構52能夠相對于上部結構51轉動,當需要對錨桿進行壓直作業(yè)時,下部結構52轉動至呈豎直狀態(tài),從而將錨桿從兩側壓緊,當需要對托盤80、護板等板件進行壓片作業(yè)時,下部結構52轉動至呈水平狀態(tài),從而形成供板件壓平的工作平面。
如圖1至圖2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多功能井下支護器材修復設備還包括支架,支架為金屬框架10,由若干鋼條焊接而成,鋼條能夠利用礦場的廢棄鋼材,實現(xiàn)鋼材的回收利用,減少了整個裝置的成本,且就地取材,省時省力。
橫板40沿水平方向設置于支架的頂端,并在橫板40的兩端分設有與支架連接的側板41,以將橫板40安裝于支架上。驅動組件包括兩端分別與兩組側板41轉動連接的雙段螺桿60、以及驅動雙段螺桿60轉動的手輪61或電機,由手輪61或電機驅動雙段螺桿60轉動。特別的,兩組側板41的長度大于橫板40的寬度,以留設位置供雙段螺桿60的兩端安裝。
具體來講,雙段螺桿60包括同軸連接的第一螺桿部與第二螺桿部,第一螺桿部與第二螺桿部分別供兩組固定板50安裝。第一螺桿部的外周壁設置有正螺紋,一組固定板50上設置有與正螺紋螺紋連接的第一螺紋孔,第二螺桿部的外周壁設置有反螺紋,反螺紋與正螺紋的旋向相反,另一組固定板50上設置有與反螺紋螺紋連接的第二螺紋孔。當驅動雙段螺桿60轉動時,由于第一螺桿部與第二螺桿部上的螺紋的旋向相反,第一螺桿部與第二螺桿部轉動時,其上的兩組固定板50彼此靠近或遠離。
如此設置,通過設置雙段螺桿60同步驅動兩組固定板50靠近或遠離,從而調整兩組固定板50之間的間距,以適應不同的錨桿,且在需要對板件進行壓平作業(yè)時,調整兩組固定板50的間距以使得兩組固定板50轉動至水平狀態(tài)時,其相近一端能夠緊接,以形成完整的水平面,便于進行壓平作業(yè)。
如圖1至圖2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上部結構51的底端的左右兩端對稱設置有安裝凸起,下部結構52設置于兩組安裝凸起之間,其頂端與上部結構51的底端設置有間隙,以防止上部結構51阻礙下部結構52的正常轉動。兩組安裝凸起上均設置有第一安裝孔,下部結構52上設置有與第一安裝孔同軸設置的第二安裝孔,第一安裝孔與第二安裝孔供銷軸53穿過,以通過銷軸53實現(xiàn)下部結構52與上部結構51的轉動連接,并能夠在下部結構52轉動至呈水平狀態(tài)時,將上部結構51與下部結構52相對固定。
特別的,下部結構52的厚度與上部結構51的厚度相同,下部結構52的前后兩側壁與上部結構51的前后兩側壁分別沿同一豎直面設置,以保證整個固定板50能夠將錨桿夾緊。
如圖1至圖2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支架的底端沿水平方向設置有底板11,千斤頂20設置于底板11的中心位置處,并與底板11可拆卸連接。壓直組件與千斤頂20的驅動端同軸設置,以便于后續(xù)定位安裝待壓件,千斤頂20的驅動端為具有外螺紋的連接頭,從而通過螺紋連接實現(xiàn)與不同的壓直組件的拆裝。
具體來講,壓直組件包括沿豎直方向設置的壓直板30、以及設置于壓直板30底端的中心位置處的連接件31。連接件31套設于千斤頂20的驅動端的外周壁,并與之螺紋連接。壓直板30的頂端呈水平結構設置,并具有較大的表面積,能夠增加壓直板30的頂端與錨桿的接觸面積,防止壓直板30在壓直錨桿的過程中對錨桿造成損傷。壓直板30的厚度可依據(jù)待壓直錨桿的尺寸進行選擇,以保證壓直板30的厚度與錨桿的外徑相同,并通過調整兩組固定板50之間的間距至與壓直板30緊接,防止在壓直過程中錨桿與壓直板30發(fā)生錯位或錨桿跳出傷人。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可以對錨桿進行壓直處理外,還可以對其余發(fā)生折彎的桿件進行拉直處理。
特別的,兩組固定板50之間形成供錨桿安裝的安裝腔,安裝腔的頂端設置有用于安裝錨桿的固定裝置(圖中未示出)。固定裝置能夠將錨桿完全固定,保證錨桿在受到壓直板30的作用時不會發(fā)生偏移。
如此設置,通過千斤頂20驅動壓直板30于安裝腔內向上運動,從而使得壓直板30向上擠壓安裝腔內的錨桿的折彎處,從而將錨桿壓直,并在錨桿壓直后釋放千斤頂20的壓力以取出錨桿。
如圖3至圖4所示,在另一些實施例中,壓直組件包括安裝模具70、設置于安裝模具70的底端的中心位置處的連接部71、以及設置于安裝模具70的頂端的中心位置處的凹槽72,凹槽72呈半球狀結構設置,以與托盤80上的半球凸起相適配,從而使托盤80與安裝模具70的頂端連接處緊接,便于后續(xù)壓平作業(yè)。連接部71套設于千斤頂20的驅動端的外周壁,并與之螺紋連接,以便于更換不同的安裝模具70。凹槽72內設置有與連接部71同軸設置的連接柱73,以供托盤80或W型護板插接。連接柱73的尺寸與形狀與不同尺寸的托盤80或W型護板上設置的穿孔相適配,確保待壓件與安裝模具70能夠緊密連接。
特別的,安裝模具70的具體結構可依據(jù)待壓件的形狀與結構進行相應選擇,以確保安裝模具70能夠與待壓件對位連接后進行壓平作業(yè)。
下面對本申請的具體工作方式進行說明:
首先,檢查支架是否牢固、有無開裂痕跡,并將千斤頂20固定在底板11的中間位置處。
若待壓件為錨桿,保證固定板50呈豎直狀態(tài)。接下來,將彎曲狀的錨桿的彎折處正對千斤頂20的驅動端的正上方,同時將錨桿固定于安裝腔內。隨后,根據(jù)待壓錨桿的尺寸選擇相匹配的壓直板30安裝在千斤頂20的驅動端上,并將壓直板30與安裝腔對位。最后,控制千斤頂20舉升壓直板30,從而將錨桿壓直,并在錨桿壓直后釋放千斤頂20的壓力以取出錨桿。
若待壓件為托盤80,將固定板50轉動至水平狀態(tài)后固定,并調整兩組固定板50的間距,以保證固定板50的相近一端緊接。隨后,根據(jù)托盤80選擇相對應的安裝模具70安裝在千斤頂20的驅動端上,并將托盤80底端的半球結構與凹槽72對位后將托盤80平放于安裝模具70的頂端。最后,控制千斤頂20舉升托盤80,托盤80舉升至其頂端與轉動至水平狀態(tài)的下部結構52抵緊,從而將托盤80壓平,并在托盤80壓平后釋放千斤頂20的壓力以取出托盤80。
以上所述僅用以說明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進行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