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一種
皮帶輸送機輥筒,包括輥筒轉動軸(1),其特征在于:所述輥筒轉動軸(1)兩端分別套裝有兩根鋁管(3),兩根所述鋁管(3)之間設有輥筒防跑偏槽模塊(2),兩根所述鋁管(3)遠離所述輥筒防跑偏槽模塊(2)的兩端分別設有輥筒端部鎖緊模塊(4),所述輥筒端部鎖緊模塊(4)上設有圓柱頭內六角螺栓(5)。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輸送機輥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輥筒防跑偏槽模塊(2)用于容納皮帶的防跑偏筋。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皮帶輸送機輥筒,其特征在于:所述輥筒防跑偏槽模塊(2)兩側設置的所述鋁管(3)用于支撐傳動皮帶。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輸送機輥筒,其特征在于:兩根所述鋁管(3)兩端的所述輥筒端部鎖緊模塊(4)與所述輥筒轉動軸(1)之間由所述圓柱頭內六角螺栓(5)鎖緊夾持固定。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皮帶輸送機輥筒,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輥筒端部鎖緊模塊(4)的夾持位置可根據(jù)需求前后調整鎖緊位置。
說明書: 一種皮帶輸送機輥筒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輸送設備技術領域,具體為一種皮帶輸送機輥筒。
背景技術
皮帶輸送機廣泛應用于多種的行業(yè)的輸送,目前皮帶輸送機為了防止皮帶跑偏的一種方法是在皮帶中部增加防跑偏肋,但是防跑偏肋的凸起使得帶動皮帶運行的輥筒必須制作凹槽,此種輥筒通常使用實心鋼軸制作,加工費時費力,并且實心輥筒重量大,需要更大功率的電機帶動,造成大量能耗的浪費。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皮帶輸送機輥筒,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皮帶輸送機輥筒,包括輥筒轉動軸,所述滾筒轉動軸兩端分別套裝有兩根鋁管,兩根所述鋁管之間設有輥筒防跑偏槽模塊,兩根所述鋁管遠離所述輥筒防跑偏槽模塊的兩端分別設有輥筒端部鎖緊模塊,所述輥筒端部鎖緊模塊上設有圓柱頭內六角螺栓。
優(yōu)選的,所述輥筒防跑偏槽模塊用于容納皮帶的防跑偏筋。
優(yōu)選的,所述輥筒防跑偏槽模塊兩側設置的所述鋁管用于支撐傳動皮帶。
優(yōu)選的,兩根所述鋁管兩端的所述輥筒端部鎖緊模塊與所述輥筒傳動軸之間由所述圓柱頭內六角螺栓鎖緊夾持固定。
優(yōu)選的,兩個所述輥筒端部鎖緊模塊的夾持位置可根據(jù)需求前后調整鎖緊位置。
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皮帶輸送機輥筒,降低了能量消耗,使得皮帶輸送機可以選擇更小功率電機,而且相比傳統(tǒng)輥筒的制作,減少了大量設計工時,加工工時和加工造成的機床損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拆解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輥筒端部鎖緊模塊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輥筒轉動軸,2-輥筒防跑偏槽模塊,3-鋁管,4-輥筒端部鎖緊模塊, 5-圓柱頭內六角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是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描述,但本實用新型并不限于這些實施例。
實施例
如圖1-3所示,一種皮帶輸送機輥筒,包括輥筒轉動軸1,滾筒轉動軸1 兩端分別套裝有兩根鋁管3,兩根鋁管3之間設有輥筒防跑偏槽模塊2,兩根鋁管3遠離輥筒防跑偏槽模塊2的兩端分別設有輥筒端部鎖緊模塊4,輥筒端部鎖緊模塊4上設有圓柱頭內六角螺栓5。
優(yōu)選的,輥筒防跑偏槽模塊2用于容納皮帶的防跑偏筋。
優(yōu)選的,輥筒防跑偏槽模塊2兩側設置的鋁管3用于支撐傳動皮帶。
優(yōu)選的,兩根鋁管3兩端的輥筒端部鎖緊模塊4與輥筒傳動軸1之間由圓柱頭內六角螺栓5鎖緊夾持固定。
優(yōu)選的,兩個輥筒端部鎖緊模塊4的夾持位置可根據(jù)需求前后調整鎖緊位置。
輥筒防跑偏槽模塊用來容納皮帶的防跑偏筋,該模塊兩側的標準鋁管用來支撐皮帶,鋁管兩側的輥筒端部鎖緊模塊與輥筒傳動軸之間由圓柱頭內六角螺栓鎖緊夾持固定,兩鎖緊模塊的夾持位置可以由裝配人員自由調節(jié),保證其余部件被加緊以避免打滑。
使用多個開模零件和標準件組合制成輥筒,該輥筒為空心,并且只需根據(jù)用戶要求切割標準鋁管和光軸長度然后裝配,即可使用。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性的保護范圍之內的實用新型內容。

聲明:
“皮帶輸送機輥筒”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