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一種帶式輸送機溜槽,包括斗狀的溜槽本體和與所述溜槽本體的底端連接的卸料導向部,所述卸料導向部呈筒狀并與所述溜槽本體連通,所述卸料導向部至少包括沿輸送帶長度方向前后間隔設置的前擋板和后擋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擋板和所述后擋板配置為在受到物料擠壓時可相背擺動,且所述前擋板的前側(cè)和所述后擋板的后側(cè)均設有緩沖部件,所述緩沖部件與所述溜槽本體連接,用于緩沖所述前擋板和所述后擋板的擺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帶式輸送機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沖部件包括固定部和可變形部,所述固定部與所述溜槽本體固連為一體,所述可變形部與所述固定部固連或與所述溜槽本體固連,所述前擋板前側(cè)的所述緩沖部件其可變形部位于其固定部與所述前擋板之間,所述后擋板后側(cè)的所述緩沖部件其可變形部位于其固定部與所述后擋板之間。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式輸送機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變形部具有中空的卸料避讓空間。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式輸送機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避讓空間外連有壓力設備,用于向所述卸料避讓空間內(nèi)輸入壓力介質(zhì)或使壓力介質(zhì)回流,所述卸料避讓空間與所述壓力設備之間的連接管路上設有限壓閥。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帶式輸送機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擋板和所述后擋板均為上寬下窄的梯形板且二者之間間距由上至下逐漸減小,所述前擋板和所述后擋板的頂端均鉸接于所述溜槽本體,所述固定部為厚度方向與輸送帶長度方向平行的板狀,且兩所述固定部之間的間距由上至下逐漸減小,所述可變形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并與所述固定部及其對應的擋板貼合,兩所述可變形部之間間距由上至下逐漸減小。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帶式輸送機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卸料避讓空間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尺寸由上至下逐漸加大。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帶式輸送機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變形部以其與所述固定部的貼合面錨固在所述固定部上。
8.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帶式輸送機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變形部為橡膠體。
9.根據(jù)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帶式輸送機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溜槽本體的外壁上覆有加熱部件,用于低溫工況時對所述溜槽本體進行加熱。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帶式輸送機溜槽,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部件為電加熱管、水囊或熱蒸汽管路。
說明書: 帶式輸送機溜槽技術領域[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輸送機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帶式輸送機溜槽。背景技術[0002] 帶式輸送機有運量大、速度快和連續(xù)性高等特點,特別適合于散裝物料的連續(xù)大運量輸送,目前在煤礦、冶金、港口等有廣泛應用。帶式輸送機一般是頭部卸料,尾部裝料,
物料經(jīng)溜槽自上工序靠物料自身的重力下落至帶式輸送機的傳送帶上,從而傳送到后續(xù)工
序。
[0003] 溜槽通常包括上方的斗狀溜槽主體和下方圍成方筒狀卸料導向部的前、后、左、右四塊擋板,四塊擋板對物料卸料進行前后左右方向上的止擋,使物料被限制在卸料導向部
內(nèi)集中卸料?,F(xiàn)有技術中,擋板與溜槽主體固定連接,比如通過螺栓連接,導致筒狀卸料導
向部內(nèi)徑不能調(diào)節(jié);且為集中卸料,卸料導向部內(nèi)徑不大于溜槽主體的內(nèi)徑,大多情況下,
卸料導向部呈上寬下窄的錐形。而在煤礦、金屬礦等開采初期,轉(zhuǎn)運礦石尺寸規(guī)格分布較
廣,當大直徑物料經(jīng)過溜槽時,容易在筒狀卸料導向部的頂端處堵塞,嚴重影響設備運行和
生產(chǎn)效率。其次轉(zhuǎn)運物料為粘濕性物料時,物料易粘在溜槽內(nèi)壁上,影響物料通行。在冬季
尤其明顯,氣溫低至零攝氏度以下,溜槽內(nèi)壁粘結物料不易掉落,且清理困難,產(chǎn)生大量人
力、物力成本浪費,且對設備的安全性產(chǎn)生極大影響。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帶式輸送機溜槽,減小物料堵塞卸料導向部的可能性,有利于提高輸送效率、保障設備正常運行。
[0005] 為達到上述技術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xiàn):一種帶式輸送機溜槽,包括斗狀的溜槽本體和與所述溜槽本體的底端連接的卸料導向部,所述卸料導向部
呈筒狀并與所述溜槽本體連通,所述卸料導向部至少包括沿輸送帶長度方向前后間隔設置
的前擋板和后擋板;所述前擋板和所述后擋板配置為在受到物料擠壓時可相背擺動,且所
述前擋板的前側(cè)和所述后擋板的后側(cè)均設有緩沖部件,所述緩沖部件與所述溜槽本體連
接,用于緩沖所述前擋板和所述后擋板的擺動。
[0006] 所述緩沖部件包括固定部和可變形部,所述固定部與所述溜槽本體固連為一體,所述可變形部與所述固定部固連或與所述溜槽本體固連,所述前擋板前側(cè)的所述緩沖部件
其可變形部位于其固定部與所述前擋板之間,所述后擋板后側(cè)的所述緩沖部件其可變形部
位于其固定部與所述后擋板之間。
[0007] 所述可變形部具有中空的卸料避讓空間。[0008] 所述卸料避讓空間外連有壓力設備,用于向所述卸料避讓空間內(nèi)輸入壓力介質(zhì)或使壓力介質(zhì)回流,所述卸料避讓空間與所述壓力設備之間的連接管路上設有限壓閥。
[0009] 所述前擋板和所述后擋板均為上寬下窄的梯形板且二者之間間距由上至下逐漸減小,所述前擋板和所述后擋板的頂端均鉸接于所述溜槽本體,所述固定部為厚度方向與
輸送帶長度方向平行的板狀,且兩所述固定部之間的間距由上至下逐漸減小,所述可變形
部呈上寬下窄的梯形并與所述固定部及其對應的擋板貼合,兩所述可變形部之間間距由上
至下逐漸減小。
[0010] 所述卸料避讓空間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尺寸由上至下逐漸加大。[0011] 所述可變形部以其與所述固定部的貼合面錨固在所述固定部上。[0012] 所述可變形部為橡膠體。[0013] 所述溜槽本體的外壁上覆有加熱部件,用于低溫工況時對所述溜槽本體進行加熱。
[0014] 所述加熱部件為電加熱管、水囊或熱蒸汽管路。[0015]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0016] 1、本實用新型帶式輸送機溜槽,當其所轉(zhuǎn)運的物料粒徑較大卡滯在溜槽本體底端開口處時,隨著卡滯物料的增多,對卸料導向部的擋板壓力越來越大,由于其前擋板和后擋
板可擺動,物料擠壓作用使前擋板和后擋板相背擺動,使卸料導向部在與輸送帶長度方向
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增大,進而卡滯物料順利通過,解除溜槽堵塞狀態(tài);
[0017] 2、緩沖部件對前擋板和后擋板的擺動起到緩沖作用,防止擺動過大導致撒料,同時還可以起到在物料順利通過后使前擋板和后擋板順利復位的作用。
附圖說明[0018]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帶式輸送機溜槽的結構示意圖;[0019] 圖2為圖1的A部放大圖;[0020]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帶式輸送機溜槽緩沖部件可變形部側(cè)視圖;[0021]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帶式輸送機溜槽緩沖部件可變形部的正視圖。[0022] 附圖說明:100、溜槽;110、溜槽本體;120、卸料導向部;121、前擋板;122、后擋板;130、緩沖部件;131、固定部;132、可變形部;133、卸料避讓空間;134、錨固螺絲;135、注壓
孔;136、泄壓孔;140、加熱部件;150、保溫層;200、輸送帶;300、物料。
具體實施方式[0023]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0024] 在本實施例中需要說明的是,本實施例中所涉及到的方位詞“前”、“后”、“左”和“右”是以帶式輸送機輸送帶的長度方向為基準,沿輸送帶的長度方向并順著輸送方向(即
圖1中水平向右的箭頭即為輸送方向)為向“前”,沿輸送帶的長度方向并與輸送方向相反的
方向為向“后”,并以此來定義“左”、“右”,即左右方向即與輸送帶的寬度方向平齊。
[0025] 參照圖1至圖4,本實施例一種帶式輸送機溜槽100,包括斗狀的溜槽本體110和與溜槽本體110的底端連接的卸料導向部120,卸料導向部120呈筒狀并與溜槽本體110連通,
本實施例中卸料導向部120呈方筒狀,包括沿平行于輸送帶200長度方向前后間隔設置的前
擋板121和后擋板122,還包括左擋板和右擋板,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在四個擋板共同圍
成筒狀的卸料導向部120,轉(zhuǎn)運的物料300由上一工序輸送帶200,落至溜槽本體110內(nèi),經(jīng)溜
槽本體110、卸料導向部120自上工序靠物料自身的重力下落至后續(xù)輸送帶或其他轉(zhuǎn)運設備
上;卸料導向部120對物料300起到導向作用,同時便于集中卸料,盡可能避免撒料。由于本
實施例一種帶式輸送機溜槽100的改進主要涉及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為清楚表達改進
處的結構,圖1中省略了左擋板和右擋板。
[0026] 與現(xiàn)有技術不同的是,本實施例中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配置為在受到物料300擠壓時可相背擺動,即二者會向相互背離的方向擺動,從而當所轉(zhuǎn)運的物料300粒徑較大卡
滯在溜槽本體110底端開口處時,隨著卡滯物料300的增多,對卸料導向部120的擋板壓力越
來越大,物料300擠壓作用使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相背擺動,使卸料導向部120在與輸送
帶200長度方向平行的方向上的尺寸增大,進而使卡滯物料300順利通過,解除溜槽堵塞狀
態(tài);另外,前擋板121的前側(cè)和后擋板122的后側(cè)均設有緩沖部件130,緩沖部件130與溜槽本
體110連接,用于緩沖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的擺動,防止擺動幅度過大喪失擋料作用導致
撒料,同時還可以起到在物料300順利通過后使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順利復位的作用。
[0027] 由于左擋板和右擋板沿輸送帶200的寬度方向間隔設置,通常溜槽100的左擋板和右擋板之間間距較輸送帶的寬度偏小一些以防卸料時撒料,若左、右擋板也實現(xiàn)擺動以外
擴卸料導向部120,則存在撒料風險較大,因此本實施例中僅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被配置
為在受到物料300擠壓時可相背擺動即可。當然,對于輸送帶200較寬、左擋板和右擋板之間
間距較小的工況,可視具體工況使左右擋板也被配置為在受到物料300擠壓時可相背擺動。
[0028]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4所示,緩沖部件130包括固定部131和可變形部132,固定部131與溜槽本體110固連為一體,可變形部132與固定部131固連或與溜槽本體
110固連;前擋板121前側(cè)的緩沖部件130其可變形部132位于其固定部131與前擋板121之
間,后擋板122后側(cè)的緩沖部件130其可變形部132位于其固定部131與后擋板122之間。即前
后兩側(cè)的緩沖部件130中,其固定部131均位于外側(cè),可變形部132位于固定部131和與其對
應的擋板之間,則當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受到物料擠壓而擺動時,進而擠壓可變形部132
時,本實施例中固定部131為剛性件,則其對可變形部132起到止擋作用,進而使可變形部
132在受到擋板擠壓時順利發(fā)生彈性變形,從而對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的擺動動作提供
避讓和緩沖。
[0029] 為提高緩沖部件130的緩沖和復位作用,其可變形部132具有中空的卸料避讓空間133。
[0030] 進一步地,卸料避讓空間133外連有壓力設備(圖中未示出),壓力設備用于向卸料避讓空間133內(nèi)輸入壓力介質(zhì)或者使輸入至卸料避讓空間133內(nèi)的壓力介質(zhì)回流,且卸料避
讓空間133與壓力設備之間的連接管路上設有限壓閥(圖中未示出)。具體地,壓力設備可以
是液壓泵或氣泵,對應的壓力介質(zhì)為液壓油或氣體,圖2和圖3中卸料避讓空間133內(nèi)的剖面
線表示壓力介質(zhì)。以壓力設備為液壓泵為例,通過液壓泵將液壓油充入卸料避讓空間133
內(nèi),由于油壓作用,卸料避讓空間133膨脹至接近最大容積可使可變形部132抵靠在對應的
前擋板121或后擋板122上。當溜槽主體110因物料300卡位卡滯而擠壓前擋板121和后擋板
122時,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所受壓力增大,當通過擋板傳遞給可變形部132的壓力超過
限壓閥限額壓力時,限壓閥開啟,卸料避讓空間133內(nèi)油液回流至液壓泵,卸料避讓空間133
收縮,以避讓前擋板121向前擺動和后擋板122向后擺動,使卸料導向部120在前后方向上的
尺寸增大,卡滯的物料300得以順利通過,解除溜槽堵塞狀態(tài);當卸料導向部120順利卸掉大
粒徑物料300后,液壓泵壓力降至補壓線以下,液壓泵電機啟動,向卸料避讓空間133注壓膨
脹,使卸料導向部120恢復原來尺寸,以有效起到擋料和卸料導向作用。
[0031] 由于為起到集中卸料的作用,卸料導向部120通常為上寬下窄的錐形筒,則對于由前、后、左、右四塊擋板圍成的方形卸料導向部,其前擋板121、后擋板122、左擋板和右擋板
均為上寬下窄的梯形板,且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之間間距由上至下逐漸減小,即二者底
端較頂端更靠近卸料導向部120的中心軸線。同理,左擋板和右擋板之間間距由上至下逐漸
減小從而構成上寬下窄的錐形筒卸料導向部120。本實施例中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的頂
端均鉸接于溜槽本體110以實現(xiàn)可擺動,固定部131為厚度方向與輸送帶200長度方向平行
的板狀,且兩固定部131之間的間距由上至下逐漸減小,可變形部132呈上寬下窄的梯形并
與固定部131及其對應的擋板貼合,即前擋板121前側(cè)的可變形部132與固定部131貼合,也
與前擋板121貼合,即夾設在固定部131和前擋板121之間,后擋板121后側(cè)的可變形部132與
固定部131貼合,也與后擋板121貼合,即夾設在固定部131和后擋板122之間,兩可變形部
132之間間距由上至下逐漸減小。從而使得卸料導向部120在無物料300擠壓時可保持上寬
下窄的錐形筒狀,起到有效擋料和卸料導向的作用。
[0032] 進一步優(yōu)選地,卸料避讓空間133在前后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如圖2和圖3中尺寸t由上至下逐漸加大,進一步有利于支撐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使前擋板121和后擋板122之
間的間距由上至下逐漸減小。
[0033] 本實施例中可變形部132以其與固定部131的貼合面錨固在固定部131上,從而使得緩沖部件130形成一整體,便于整體安裝或拆卸維護。具體地,如圖4所示,在可變形部132
的頂邊緣和底邊緣處都布設由多個錨固螺絲孔,通過頂邊和底邊處多個錨固螺絲134與固
定部131錨固為一體。同時,可變形部132上設有注壓孔135和泄壓孔136,用于卸料避讓空間
133的加壓及泄壓。
[0034] 本實施例中,可變形部132為橡膠體,可由兩塊或多塊橡膠硫化圍成中空的卸料避讓空間133;固定部131可為金屬板,與溜槽本體110的底端焊接為一體。
[0035] 當轉(zhuǎn)運的物料300為粘濕性物料時,易粘在溜槽壁上,影響物料通行,在冬季尤其明顯,冬季氣溫低至零攝氏度以下,因物料300中所含水分的結冰現(xiàn)象,使溜槽斗壁易粘結
物料且不易掉落,加劇卸料導向部130的堵塞問題,且溜槽壁粘結物料不易掉落,且清理困
難,產(chǎn)生大量人力、物力成本浪費,且對設備的安全性產(chǎn)生極大影響。為同時解決此技術問
題,本實施例中,溜槽本體110的外壁上覆有加熱部件140,用于低溫工況時對溜槽本體110
進行輔助加熱,從而避免粘濕性物料結冰,易于脫落。加熱部件140可以為電加熱管、水囊或
熱蒸汽管路等循環(huán)供熱。
[0036] 對于電加熱管,可通過手動或自動溫度控制系統(tǒng),自動控制其工作,當溫度達到設定值,通過溫控設備自動斷電控溫。
[0037] 進一步地,溜槽本體110的外壁上還覆有保溫層150,進一步提高保溫防凍作用。[0038] 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進行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依然可以對
前述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
修改或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zhì)脫離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技術方案的精神和
范圍。
聲明:
“帶式輸送機溜槽”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