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一種便于除塵的輸送帶,其結構包括前驅動除塵裝置(1)、防滑紋路(2)、輸送帶(3)、通孔(4)、后驅動除塵裝置(5),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輸送帶(3)表面上設有防滑紋路(2)和通孔(4),所述的輸送帶(3)前后兩端設有前驅動除塵裝置(1)和后驅動除塵裝置(5),所述的前驅動除塵裝置(1)和后驅動除塵裝置(5)與輸送帶(3)相配合;
所述的后驅動除塵裝置(5)由右進塵機構(51)、吸塵機構(52)、左進塵機構(53)、輥軸(54)組成,所述的輥軸(54)兩端設有左進塵機構(53)和右進塵機構(51),所述的輥軸(54)前端設有吸塵機構(52);
所述的吸塵機構(52)由吸塵罩(52a)、吸塵口(52b)、導塵副管(52c)、導塵主管(52d)組成,所述的吸塵罩(52a)頂部設有吸塵口(52b),所述的吸塵罩(52a)后端設有導塵主管(52d),所述的導塵主管(52d)后端設有導塵副管(52c);
所述的左進塵機構(53)由導塵板(53a)、出風濾塵管(53b)、集塵箱(53c)、吸塵管道(53d)、外框架(53e)、支座(53f)組成,所述的外框架(53e)底部設有支座(53f),所述的外框架(53e)內部設有吸塵管道(53d),所述的外框架(53e)后端設有集塵箱(53c),所述的集塵箱(53c)內部設有導塵板(53a),所述的集塵箱(53c)后端設有出風濾塵管(53b)。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于除塵的輸送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吸塵管道(53d)由排風管(53d1)、葉輪(53d2)、對流腔(53d3)、濾風網(wǎng)(53d4)、導塵前罩(53d5)、排塵管(53d6)組成,所述的對流腔(53d3)內部設有葉輪(53d2),所述的對流腔(53d3)前端設有濾風網(wǎng)(53d4),所述的對流腔(53d3)前端設有導塵前罩(53d5),所述的導塵前罩(53d5)兩側設有排塵管(53d6),所述的對流腔(53d3)后端設有排風管(53d1)。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于除塵的輸送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輥軸(54)由延伸軸(54a)、阻力圈(54b)、輥體(54c)、刷毛圈(54e)、軸承圈(54f)組成,所述的輥體(54c)兩端設有延伸軸(54a),所述的輥體(54c)表面上設有阻力圈(54b)和刷毛圈(54e),所述的輥體(54c)兩側設有軸承圈(54f)。
說明書: 一種便于除塵的輸送帶技術領域[0001] 本發(fā)明涉及輸送帶領域,尤其是涉及到一種便于除塵的輸送帶。背景技術[0002] 輸送帶,在農業(yè)、工礦企業(yè)和交通運輸業(yè)中廣泛用于輸送各種固體塊狀和粉料狀物料或成件物品,輸送帶能連續(xù)化、高效率、大傾角運輸,輸送帶操作安全,輸送帶使用簡
便,維修容易,運費低廉,并能縮短運輸距離,降低工程造價,節(jié)省人力物力,但是現(xiàn)有輸送
帶在輸送粉料狀物料和灰塵比較多的物料時,灰塵會落在輸送帶表面,會對下次輸送的不
同物料造成污染,并且在對粉料狀物料和灰塵比較多的物料進行輸送時,漫天的灰塵會給
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以及身體上的危害,因此需要研制一種便于除塵的輸送帶,以此來
解決現(xiàn)有輸送帶在輸送粉料狀物料和灰塵比較多的物料時,灰塵會落在輸送帶表面,會對
下次輸送的不同物料造成污染,并且在對粉料狀物料和灰塵比較多的物料進行輸送時,漫
天的灰塵會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以及身體危害的問題。
[0003] 本發(fā)明內容[0004] 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便于除塵的輸送帶,其結構包括前驅動除塵裝置、防滑紋路、輸送帶、通孔、后驅動除塵裝置,所述的輸送
帶表面上設有防滑紋路和通孔,所述的防滑紋路和通孔與輸送帶為一體化結構,所述的輸
送帶前后兩端設有前驅動除塵裝置和后驅動除塵裝置,所述的前驅動除塵裝置和后驅動除
塵裝置與輸送帶相配合。
[0005]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的后驅動除塵裝置由右進塵機構、吸塵機構、左進塵機構、輥軸組成,所述的輥軸兩端設有左進塵機構和右進塵機構,所述的左進塵機構
和右進塵機構與輥軸相配合,所述的輥軸前端設有吸塵機構,所述的吸塵機構兩端分別與
左進塵機構和右進塵機構連接。
[0006]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的吸塵機構由吸塵罩、吸塵口、導塵副管、導塵主管組成,所述的吸塵罩頂部設有吸塵口,所述的吸塵口和吸塵罩連接,所述的吸塵罩后
端設有導塵主管,所述的導塵主管和吸塵罩連接,所述的導塵主管后端設有導塵副管,所述
的導塵副管和導塵主管連接。
[0007]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的左進塵機構由導塵板、出風濾塵管、集塵箱、吸塵管道、外框架、支座組成,所述的外框架底部設有支座,所述的支座和外框架連接,
所述的外框架內部中心位置設有吸塵管道,所述的吸塵管道安裝在外框架上,所述的外框
架后端設有集塵箱,所述的集塵箱和吸塵管道活動連接,所述的集塵箱內部中心位置設有
導塵板,所述的導塵板與集塵箱連接,所述的集塵箱后端中心位置設有出風濾塵管,所述的
出風濾塵管和導塵板連接。
[0008]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的吸塵管道由排風管、葉輪、對流腔、濾風網(wǎng)、導塵前罩、排塵管組成,所述的對流腔內部中心位置設有葉輪,所述的對流腔前端中心位置
設有濾風網(wǎng),所述的濾風網(wǎng)和對流腔相扣合,所述的對流腔前端設有導塵前罩,所述的導塵
前罩和對流腔通過濾風網(wǎng)連接,所述的導塵前罩兩側設有排塵管,所述的排塵管和導塵前
罩連接,所述的排塵管和集塵箱活動連接,所述的對流腔后端設有排風管,所述的對流腔通
過排風管和排塵管連接。
[0009]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的輥軸由延伸軸、阻力圈、輥體、刷毛圈、軸承圈組成,所述的輥體兩端設有延伸軸,所述的延伸軸和輥體連接,所述的延伸軸和葉輪連
接,所述的輥體表面上設有阻力圈和刷毛圈,所述的輥體通過阻力圈和輸送帶配合,所述的
輥體通過刷毛圈和通孔配合,所述的輥體兩側設有軸承圈,所述的輥體和外框架通過軸承
圈連接。
[0010]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的防滑紋路和通孔交錯設置在輸送帶表面上。
[0011] 作為本技術方案的進一步優(yōu)化,所述的阻力圈和刷毛圈交錯設置在輥體表面上。[0012] 有益效果[0013] 本發(fā)明一種便于除塵的輸送帶,設計合理,功能性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0014] 本發(fā)明輸送帶在前驅動除塵裝置和后驅動除塵裝置的帶動下對物料進行傳送,輸送帶表面上設有防滑紋路和通孔,且防滑紋路和通孔相互交錯設置,通過防滑紋路能夠有
效對物料進行限位,輸送帶表面上設有的通孔經過前驅動除塵裝置和后驅動除塵裝置時,
周圍的粉塵以及落入輸送帶表面的粉塵會被第一時間被左進塵機構和右進塵機構產生的
空氣負壓快速吸取,從而降低粉塵對廠房空氣的污染,同時避免輸送帶上的粉塵對下次傳
送的不同物料造成污染;
[0015] 本發(fā)明吸塵罩設于輸送帶下方且與輸送帶相互平行,吸塵罩頂部設有吸塵口,輥軸通過向外的延伸軸與電機連接產生驅動轉矩帶動左進塵機構和右進塵機構同步運行,輸
送帶在前后輥軸的帶動下進行往復的回轉運動對物料進行傳送,在靠近或經過前驅動除塵
裝置和后驅動除塵裝置,輸送帶表面的粉塵以及周圍的粉塵被左進塵機構和右進塵機構產
生的空氣負壓吸取,通過輥軸和左進塵機構以及右進塵機構組成的聯(lián)動結構,能夠高效吸
取輸送帶表面以及周圍的粉塵;
[0016] 本發(fā)明對流腔內部設有的葉輪與延伸軸連接,輥軸在轉動中同步帶動葉輪旋轉,葉輪在對流腔內部高速旋轉并產生空氣負壓,由吸塵口進氣,由出風濾塵管排氣,通過對流
腔、導塵前罩和排塵管以及排風管組成的導塵結構,能夠使隨空氣進入的粉塵繞過葉輪,通
過導塵前罩兩側設有的排塵管進入到集塵箱內,能夠防止粉塵污染葉輪,降低葉輪的回轉
效率,因為集塵箱內部設有呈圓弧形的導塵板,且導塵板和出風濾塵管連接,導塵板形成的
結構,有利于擴散隨風排入集塵箱的粉塵,使粉塵堆積儲存在導塵板兩側,避免諷刺堵塞出
風濾塵管排風口,降低排風效率;
[0017] 本發(fā)明輥體表面上相互交錯設有阻力圈和刷毛圈,阻力圈和輸送帶配合,能夠提高輥體和輸送帶之間的摩擦力,提高輸送帶的傳送效率,刷毛圈和通孔配合,在輸送帶進行
的往復回轉運動中,輸送帶表面上分布的通孔反復與刷毛圈接觸,通過刷毛圈上設有的刷
毛與通孔接觸,能夠避免通孔被粉塵堵塞,影響輸送帶的除塵效果。
附圖說明[0018] 通過閱讀參照以下附圖對非限制性實施例所作的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優(yōu)點將會變得更明顯:
[0019] 圖1為本發(fā)明一種便于除塵的輸送帶的俯視結構示意圖;[0020] 圖2為本發(fā)明后驅動除塵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0021] 圖3為本發(fā)明吸塵機構的俯視剖面結構示意圖;[0022] 圖4為本發(fā)明左進塵機構的俯視剖面結構示意圖;[0023] 圖5為本發(fā)明吸塵管道的俯視剖面結構示意圖;[0024] 圖6為本發(fā)明輥軸的正視結構示意圖。[0025] 圖中:前驅動除塵裝置-1、防滑紋路-2、輸送帶-3、通孔-4、后驅動除塵裝置-5、右進塵機構-51、吸塵機構-52、吸塵罩-52a、吸塵口-52b、導塵副管-52c、導塵主管-52d、左進
塵機構-53、導塵板-53a、出風濾塵管-53b、集塵箱-53c、吸塵管道-53d、排風管-53d1、葉輪-
53d2、對流腔-53d3、濾風網(wǎng)-53d4、導塵前罩-53d5、排塵管-53d6、外框架-53e、支座-53f、輥
軸-54、延伸軸-54a、阻力圈-54b、輥體-54c、刷毛圈-54e、軸承圈-54f。
具體實施方式[0026] 為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具體實施方式以及附圖說明,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案。
[0027] 實施例[0028] 請參閱圖1-6,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便于除塵的輸送帶的具體實施方式:[0029] 請參閱圖1,一種便于除塵的輸送帶,其結構包括前驅動除塵裝置1、防滑紋路2、輸送帶3、通孔4、后驅動除塵裝置5,所述的輸送帶3表面上設有防滑紋路2和通孔4,所述的防
滑紋路2和通孔4交錯設置在輸送帶3表面上,所述的防滑紋路2和通孔4與輸送帶3為一體化
結構,所述的輸送帶3前后兩端設有前驅動除塵裝置1和后驅動除塵裝置5,所述的前驅動除
塵裝置1和后驅動除塵裝置5與輸送帶3相配合,所述的前驅動除塵裝置1和后驅動除塵裝置
5以輸送帶3的對稱軸呈軸對稱結構。
[0030] 請參閱圖2,所述的后驅動除塵裝置5由右進塵機構51、吸塵機構52、左進塵機構53、輥軸54組成,所述的輥軸54兩端設有左進塵機構53和右進塵機構51,所述的左進塵機構
53和右進塵機構51以輥軸54的對稱軸呈軸對稱結構,所述的左進塵機構53和右進塵機構51
與輥軸54相配合,所述的輥軸54前端設有吸塵機構52,所述的吸塵機構52和輥軸54相互平
行,所述的吸塵機構52兩端分別與左進塵機構53和右進塵機構51連接。
[0031] 請參閱圖3,所述的吸塵機構52由吸塵罩52a、吸塵口52b、導塵副管52c、導塵主管52d組成,所述的吸塵罩52a呈中空三角形結構并且頂部平行等距設有兩個以上的吸塵口
52b,所述的吸塵口52b由上向下呈傾斜狀設置,所述的吸塵口52b和吸塵罩52a連接,所述的
吸塵罩52a后端設有導塵主管52d,所述的導塵主管52d和吸塵罩52a連接,所述的導塵主管
52d后端呈軸對稱結構設有兩根導塵副管52c,所述的導塵副管52c和導塵主管52d連接。
[0032] 請參閱圖4,所述的左進塵機構53由導塵板53a、出風濾塵管53b、集塵箱53c、吸塵管道53d、外框架53e、支座53f組成,所述的外框架53e底部設有支座53f,所述的支座53f和
外框架53e連接,所述的外框架53e內部中心位置設有吸塵管道53d,所述的吸塵管道53d安
裝在外框架53e上,所述的外框架53e后端設有集塵箱53c,所述的集塵箱53c和吸塵管道53d
活動連接,所述的集塵箱53c內部中心位置設有導塵板53a,所述的導塵板53a呈圓弧形結構
并且與集塵箱53c連接,所述的集塵箱53c后端中心位置設有出風濾塵管53b,所述的出風濾
塵管53b和導塵板53a連接。
[0033] 請參閱圖5,所述的吸塵管道53d由排風管53d1、葉輪53d2、對流腔53d3、濾風網(wǎng)53d4、導塵前罩53d5、排塵管53d6組成,所述的對流腔53d3內部中心位置設有葉輪53d2,所
述的對流腔53d3前端中心位置設有濾風網(wǎng)53d4,所述的濾風網(wǎng)53d4和對流腔53d3相扣合,
所述的對流腔53d3的濾風網(wǎng)53d4兩側表面呈傾斜狀設置,所述的對流腔53d3前端設有導塵
前罩53d5,所述的導塵前罩53d5和對流腔53d3通過濾風網(wǎng)53d4連接,所述的導塵前罩53d5
兩側呈軸對稱結構設有兩根排塵管53d6,一根排塵管53d6和導塵主管52d連接,另一根排塵
管53d6和導塵副管52c連接,所述的排塵管53d6和導塵前罩53d5連接,所述的排塵管53d6和
集塵箱53c活動連接,所述的對流腔53d3后端呈軸對稱結構設有兩根排風管53d1,所述的排
風管53d1斜置在對流腔53d3和排塵管53d6之間,所述的對流腔53d3通過排風管53d1和排塵
管53d6連接。
[0034] 請參閱圖6,所述的輥軸54由延伸軸54a、阻力圈54b、輥體54c、刷毛圈54e、軸承圈54f組成,所述的輥體54c兩端設有延伸軸54a,所述的延伸軸54a和輥體54c連接,所述的延
伸軸54a和葉輪53d2連接,所述的輥體54c通過向外的延伸軸54a與電機連接產生驅動轉矩,
所述的輥體54c表面上設有阻力圈54b和刷毛圈54e,所述的阻力圈54b和刷毛圈54e交錯設
置在輥體54c表面上,所述的輥體54c通過阻力圈54b和輸送帶3配合,所述的輥體54c通過刷
毛圈54e和通孔4配合,所述的輥體54c兩側設有軸承圈54f,所述的輥體54c和外框架53e通
過軸承圈54f連接。
[0035] 其具體實現(xiàn)原理如下:[0036] 吸塵罩52a設于輸送帶3下方且與輸送帶3相互平行,吸塵罩52a頂部設有吸塵口52b,輥軸54通過向外的延伸軸54a與電機連接產生驅動轉矩帶動左進塵機構53和右進塵機
構51同步運行,輸送帶3在前后輥軸54的帶動下進行往復的回轉運動對物料進行傳送,在靠
近或經過前驅動除塵裝置1和后驅動除塵裝置5,輸送帶3表面的粉塵以及周圍的粉塵被左
進塵機構53和右進塵機構51產生的空氣負壓吸取,通過輥軸54和左進塵機構53以及右進塵
機構51組成的聯(lián)動結構,能夠高效吸取輸送帶3表面以及周圍的粉塵,因為對流腔53d3內部
設有的葉輪53d2與延伸軸54a連接,輥軸54在轉動中同步帶動葉輪53d2旋轉,葉輪53d2在對
流腔53d3內部高速旋轉并產生空氣負壓,由吸塵口52b進氣,由出風濾塵管53b排氣,通過對
流腔53d3、導塵前罩53d5和排塵管53d6以及排風管53d1組成的導塵結構,能夠使隨空氣進
入的粉塵繞過葉輪53d2,通過導塵前罩53d5兩側設有的排塵管53d6進入到集塵箱53c內,能
夠防止粉塵污染葉輪53d2,降低葉輪53d2的回轉效率,因為集塵箱53c內部設有呈圓弧形的
導塵板53a,且導塵板53a和出風濾塵管53b連接,導塵板53a形成的結構,有利于擴散隨風排
入集塵箱53c的粉塵,使粉塵堆積儲存在導塵板53a兩側,避免諷刺堵塞出風濾塵管53b排風
口,降低排風效率,因為輥體54c表面上相互交錯設有阻力圈54b和刷毛圈54e,阻力圈54b和
輸送帶3配合,能夠提高輥體54c和輸送帶3之間的摩擦力,提高輸送帶3的傳送效率,刷毛圈
54e和通孔4配合,在輸送帶3進行的往復回轉運動中,輸送帶3表面上分布的通孔4反復與刷
毛圈54e接觸,通過刷毛圈54e上設有的刷毛與通孔4接觸,能夠避免通孔4被粉塵堵塞,影響
輸送帶3的除塵效果,以此來解決現(xiàn)有輸送帶在輸送粉料狀物料和灰塵比較多的物料時,灰
塵會落在輸送帶表面,會對下次輸送的不同物料造成污染,并且在對粉料狀物料和灰塵比
較多的物料進行輸送時,漫天的灰塵會給人們帶來了很大的不便以及身體危害的問題。
[0037]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
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或基本特征的前提下,不僅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xiàn)
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因此本發(fā)
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
[0038]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
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
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聲明:
“便于除塵的輸送帶”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