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
皮帶輸送機轉載
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塵器包括依次連通的干式隔塵裝置、動力供給裝置和濕式除塵裝置,所述干式隔塵裝置包括彼此貫通的隔塵腔和集塵導流腔,所述隔塵腔為四面封閉、四面敞開的“L型”腔體,一運皮帶輸送機出料端頭由“L型”拐角伸入隔塵腔,所述隔塵腔入料口和出料口均設有膠皮擋塵簾,隔塵腔腔體上隅角設置粉塵濃度傳感器,出料口上部設置導流口,所述導流口與集塵導流腔入口相連通,所述集塵導流腔內設置矩形電控旋轉導流板,隔塵腔下部底側設置與隔塵腔前后端面完全適配的兩個封閉支撐板,所述隔塵腔與封閉支撐板之間通過用于調節(jié)高度的卡位螺栓固定,兩封閉支撐板內側沿長度方向設置有位置相匹配的固定卡擋,兩封閉支撐板左端設置位置相對應的凹槽,可拆卸隔塵擋板插入凹槽中,二運皮帶輸送機接料端頭伸入封閉支撐板與隔塵擋板所形成的內部空間,可拆卸隔塵擋板上部設置粉塵濃度傳感器;所述隔塵腔的前端面、后端面、上端面與出料口所在的右端面封閉;上部的隔塵腔、下部的封閉支撐板、可拆卸隔塵擋板與二運皮帶輸送機間形成了可隔離整個轉載區(qū)域的封閉隔塵空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動力供給裝置為小型礦用軸流式負壓風機,負壓風機通過可伸縮轉向的負壓風筒與集塵導流腔出口相連通。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集塵導流腔為四棱臺式腔體。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濕式除塵裝置包括四棱臺式塵霧凝并腔,腔體入口與動力供給裝置相連通,腔體后部設置十字型微霧發(fā)生器,微霧發(fā)生器與巷道供水管路相連接,微霧發(fā)生器上均勻設置有多個霧化噴嘴,腔體出口設置擾流增壓裝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擾流增壓裝置由交替布置的擾流條隙和裝置實體組成,所述擾流條隙為雙側弧型結構且弧線開口朝向來流方向。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式隔塵裝置與濕式除塵裝置外部均設置可調節(jié)高度的滑輪支架,所述除塵器整體架設于二運皮帶輸送機機體上部。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濕式除塵裝置下部設置集污槽。
8.一種采用權利要求5所述的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的除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除塵方法包括以下步驟:步驟1、將所述轉載除塵器安裝于皮帶輸送機轉載點;
步驟2、轉載工序開啟前,首先開啟微霧發(fā)生器,隨后開啟小型礦用軸流式負壓風機;
步驟3、轉載除塵器整體運行穩(wěn)定后,開啟兩皮帶輸送機進行正常轉載作業(yè),轉載作業(yè)過程中,隔塵腔上隅角及隔塵擋板處的粉塵濃度傳感器實時監(jiān)控并顯示粉塵濃度,作業(yè)人員根據(jù)兩個粉塵濃度傳感器實時數(shù)據(jù)確定隔塵腔內粉塵濃度分布情況,根據(jù)粉塵濃度分布情況遙控調節(jié)旋轉導流板的傾斜角度,進行輸送機轉載除塵作業(yè);
步驟4、轉載工序完成后,首先使兩皮帶輸送機停止運轉,然后關閉小型礦用軸流式負壓風機,最后,關閉微霧發(fā)生器;待轉載除塵器整體完全停止運轉后,清理擾流增壓裝置及集污槽。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采用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的除塵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3中的旋轉導流板的傾斜角度調節(jié)方式為,當隔塵腔上隅角的粉塵濃度傳感器的顯示數(shù)值大于隔塵擋板處的粉塵濃度傳感器的顯示數(shù)值時,旋轉導流板與集塵導流腔上端面平行;
當隔塵腔上隅角的粉塵濃度傳感器的顯示數(shù)值小于隔塵擋板處的粉塵濃度傳感器的顯示數(shù)值時,旋轉導流板與集塵導流腔下端面平行。
說明書: 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及除塵方法技術領域[0001] 本發(fā)明涉及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尤其涉及一種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及除塵方法。
背景技術[0002] 現(xiàn)階段,國內外礦井廣泛采用噴霧降塵方法對井下皮帶輸送機轉載區(qū)域的高濃度粉塵污染開展防控與處理。研究表明,懸浮的粉塵顆粒能夠與具有一定速度的霧滴發(fā)生碰
撞、截留、凝并形成含塵液滴,從而在重力作用下實現(xiàn)沉降,降低空氣中的粉塵濃度。但現(xiàn)有
轉載點噴霧降塵技術普遍存在以下方面不足:
[0003] (1)霧場朝向正在轉運的煤巖物料,過多水分將顯著影響煤巖物料的含水量等理化參數(shù),導致物料性質發(fā)生明顯變化;
[0004] (2)噴嘴產生的微細霧滴顆粒長時間懸浮于作業(yè)場所空氣中,導致生產環(huán)境濕度過高,作業(yè)人員產生體感不適;
[0005] (3)井下轉載區(qū)域為敞開空間,為提高降塵效率勢必需要增大噴霧范圍及噴霧用水量,此舉大幅增加生產成本且除塵污水無法集中回收處理,對作業(yè)環(huán)境造成二次污染。
[0006] 為了有效提高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點的控除塵效率,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及除塵方法,能夠封閉隔塵、集中除塵且干濕過程獨立
進行以避免對物料理化性質及生產環(huán)境產生直接影響,實現(xiàn)礦井的安全、高效生產。
發(fā)明內容[0007] 為了有效提高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點的控除塵效率,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及除塵方法。
[0008] 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所述除塵器包括依次連通的干式隔塵裝置、動力供給裝置和濕式除塵裝置,所述干式隔塵裝置包括彼此貫通的隔塵腔和集
塵導流腔,所述隔塵腔為四面封閉、四面敞開的“L型”腔體,一運皮帶輸送機出料端頭由“L
型”拐角伸入隔塵腔,所述隔塵腔入料口和出料口均設有膠皮擋塵簾,隔塵腔腔體上隅角設
置粉塵濃度傳感器,出料口上部設置導流口,所述導流口與集塵導流腔入口相連通,所述集
塵導流腔內設置矩形電控旋轉導流板,隔塵腔下部底側設置與隔塵腔前后端面完全適配的
兩個封閉支撐板,所述隔塵腔與封閉支撐板之間通過用于調節(jié)高度的卡位螺栓固定,兩封
閉支撐板內側沿長度方向設置有位置相匹配的固定卡擋,兩封閉支撐板左端設置位置相對
應的凹槽,可拆卸隔塵擋板插入凹槽中,二運皮帶輸送機接料端頭伸入封閉支撐板與隔塵
擋板所形成的內部空間,可拆卸隔塵擋板上部設置粉塵濃度傳感器。
[0009] 進一步地,所述隔塵腔的前端面、后端面、上端面與出料口所在的右端面封閉。[0010] 進一步地,所述動力供給裝置為小型礦用軸流式負壓風機,負壓風機通過可伸縮轉向的負壓風筒與集塵導流腔出口相連通。
[0011] 進一步地,所述集塵導流腔為四棱臺式腔體。[0012] 進一步地,所述濕式除塵裝置包括四棱臺式塵霧凝并腔,腔體入口與動力供給裝置相連通,腔體后部設置十字型微霧發(fā)生器,微霧發(fā)生器與巷道供水管路相連接,微霧發(fā)生
器上均勻設置有多個霧化噴嘴,腔體出口設置擾流增壓裝置。
[0013] 進一步地,所述擾流增壓裝置由交替布置的擾流條隙和裝置實體組成,所述擾流條隙為雙側弧型結構且弧線開口朝向來流方向。
[0014] 進一步地,所述干式隔塵裝置與濕式除塵裝置外部均設置可調節(jié)高度的滑輪支架,所述除塵器整體架設于二運皮帶輸送機機體上部。
[0015] 進一步地,所述濕式除塵裝置下部設置集污槽。[0016] 一種采用所述的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的除塵方法,所述降塵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0017] 步驟1、將所述轉載降塵器安裝于皮帶輸送機轉載點;[0018] 步驟2、轉載工序開啟前,首先開啟微霧發(fā)生器,隨后開啟小型礦用軸流式負壓風機;
[0019] 步驟3、轉載除塵器整體運行穩(wěn)定后,開啟兩皮帶輸送機進行正常轉載作業(yè),轉載作業(yè)過程中,隔塵腔上隅角及隔塵擋板處的粉塵濃度傳感器實時監(jiān)控并顯示粉塵濃度,作
業(yè)人員根據(jù)兩個粉塵濃度傳感器實時數(shù)據(jù)確定隔塵腔內粉塵濃度分布情況,根據(jù)粉塵濃度
分布情況遙控調節(jié)旋轉導流板的傾斜角度,進行輸送機轉載除塵作業(yè);
[0020] 步驟4、轉載工序完成后,首先使兩皮帶輸送機停止運轉,然后關閉小型礦用軸流式負壓風機,最后,關閉微霧發(fā)生器;待轉載除塵器整體完全停止運轉后,清理擾流增壓裝
置及集污槽。
[0021] 進一步地,所述步驟3中的旋轉導流板的傾斜角度調節(jié)方式為,當隔塵腔上隅角的粉塵濃度傳感器的顯示數(shù)值大于隔塵擋板處的粉塵濃度傳感器的顯示數(shù)值時,旋轉導流板
與集塵導流腔上端面平行;
[0022] 當隔塵腔上隅角的粉塵濃度傳感器的顯示數(shù)值小于隔塵擋板處的粉塵濃度傳感器的顯示數(shù)值時,旋轉導流板與集塵導流腔下端面平行。
[0023] 有益效果:本發(fā)明提供的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及除塵方法,將轉載工序產生的高濃度粉塵集中隔離于干式隔塵裝置,含塵氣體在動力供給裝置所
提供的吸風負壓作用下快速增能、提速,并高速射入濕式除塵裝置,由于含塵氣體運動方向
與霧場射流方向相反,塵粒與霧滴間不斷發(fā)生慣性碰撞、截留、凝并及重力沉降現(xiàn)象,從而
將塵粒由氣體中分離出來,實現(xiàn)高濃度粉塵的高效控除;尤其是本發(fā)明能夠實現(xiàn)干濕分
離——干式粉塵隔離與濕式粉塵處理過程均獨立、封閉進行,有效避免噴霧過程對煤巖物
料理化性質和作業(yè)空間空氣濕度產生影響,集中噴霧還將大幅減少噴霧耗水量及污水回收
量,因此,與傳統(tǒng)轉載點除塵裝置相比能夠,本發(fā)明具有負面影響小、除塵效率高、運行成本
低、環(huán)保性能好等有益技術效果。
附圖說明[0024] 圖1是本發(fā)明中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的主視剖面結構示意圖;[0025] 圖2是本發(fā)明中隔塵腔與封閉支撐板的主視結構示意圖;[0026] 圖3是本發(fā)明中隔塵腔與封閉支撐板的右視結構示意圖;[0027] 圖4是本發(fā)明中集塵導流腔的左視結構示意圖;[0028] 圖5是本發(fā)明中塵霧凝并腔的左視結構示意圖;[0029] 圖6是本發(fā)明中擾流增壓裝置的左視結構示意圖;[0030] 圖7是本發(fā)明中擾流增壓裝置的俯視結構示意圖;[0031] 圖8是本發(fā)明中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運行流程圖。具體實施方式[0032]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
定本發(fā)明,即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fā)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0033] 參見圖1?7,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其包括干式隔塵裝置1、動力供給裝置2及濕式除塵裝置3,其中,干式隔塵裝置1與動力供給裝
置2相連通,動力供給裝置2與濕式除塵裝置3相連通。
[0034] 更進一步的,干式隔塵裝置1包括隔塵腔4和集塵導流腔5,隔塵腔4為上底0.5~1m,下底1~2m,寬0.6~1.5m,高1~1.5m的“L型”腔體,隔塵腔4前端面、后端面、上端面及右
端面封閉,剩余端面敞開,一運皮帶輸送機6出料端頭由“L型”拐角伸入腔體內部,拐角上端
設置長0.6~1.5m,寬0.5~0.8m的矩形入料口7,腔體右端面下部設置長0.3~0.6m,寬0.1
~0.3m的矩形出料口8,入料口7設置有第一膠皮擋塵簾9,出料口8設置第二膠皮擋塵簾
10,腔體內部上隅角設置第一粉塵濃度傳感器11,出料口8上部設置長0.4~1m,寬0.3~
0.7m的矩形導流口12,導流口12與集塵導流腔入口13相連通,集塵導流腔5為四棱臺式腔
體,上底為長0.4~1m,寬0.4~0.7m的矩形,下底為長0.6~1.2m,寬0.5~0.9m的矩形,高為
0.5~1m,腔內設置長0.2~0.5m,寬0.2~0.5m的矩形電控旋轉導流板14,隔塵腔4下部底側
設置與隔塵腔前后端面完全適配的兩個矩形封閉支撐板15,矩形封閉支撐板15與隔塵腔4
下底完全適配且長為1~2m,寬為0.5~1m,封閉支撐板15內側沿長度方向設置固定卡擋16,
封閉支撐板15左端設置凹槽17,插入與之完全適配的長0.6~1.5m,寬0.5~1m的矩形可拆
卸隔塵擋板18,二運皮帶輸送機19接料端頭伸入封閉支撐板15與可拆卸隔塵擋板18所形
成的內部空間,可拆卸隔塵擋板18上部設置第二粉塵濃度傳感器20,由此,上部的隔塵腔4、
下部的封閉支撐板15、可拆卸隔塵擋板18與二運皮帶輸送機19間形成了可隔離整個轉載區(qū)
域的封閉隔塵空間。
[0035] 更進一步的,上述動力供給裝置2包括小型礦用軸流式負壓風機21,負壓風機21通過可伸縮轉向的負壓風筒22與集塵導流腔出口23相連通。
[0036] 更進一步的,上述濕式除塵裝置3包括四棱臺式塵霧凝并腔24,腔體的上底為長0.4~1m,寬0.4~0.7m的矩形,下底為長0.6~1.2m,寬0.5~0.9m的矩形,高為0.5~1m,腔
體入口25與動力供給裝置2相連通,腔體后部設置“十字型”微霧發(fā)生器26,微霧發(fā)生器26上
均勻設置4~12個微細霧化噴嘴27,噴嘴27形成的霧場能夠有效覆蓋整個來塵斷面,微霧
發(fā)生器26與巷道供水管路相連接,腔體出口28設置與之完全適配的長0.6~1.2m,寬0.5~
0.9m的矩形擾流增壓裝置29,裝置內部設置4~10條“雙側弧型”擾流條隙30,弧線開口朝向
來流方向,擾流條隙30與裝置實體31交替布置。
[0037] 上述隔塵腔4與封閉支撐板15間設置用于調節(jié)高度的卡位螺栓32,干式隔塵裝置1外部設置有可調節(jié)高度的第一滑輪支架33,濕式除塵裝置3外部設置可調節(jié)高度的第二滑
輪支架34,除塵器整體架設于二運皮帶輸送機19機體上部,可根據(jù)實際情況調節(jié)卡位螺栓
32,及第一滑輪支架和第二滑輪支架使裝置高度滿足運行需求。
[0038] 更進一步的,上述濕式除塵裝置3下部設置有集污槽35,用于集中處理塵霧凝并后形成的污泥等廢棄物。
[0039] 一種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的除塵方法,本發(fā)明已安裝于一運皮帶輸送機6和二運皮帶輸送機19轉載點處,在一運皮帶輸送機6和二運皮帶輸送機19
未運行狀態(tài)下,小型礦用軸流式負壓風機21及微霧發(fā)生器26均處于關閉狀態(tài)。轉載工序開
始前,首先開啟微霧發(fā)生器26,預先濕潤塵霧凝并腔24并形成微霧空間;隨后開啟小型礦用
軸流式負壓風機21,一方面,預先在隔塵腔4及集塵導流腔5中形成負壓場,在腔體內外壓差
作用下抑制粉塵由隔塵腔4開口位置或連接縫隙逸散至外部作業(yè)空間,同時也利于粉塵在
吸風負壓作用下快速匯集于集塵導流腔5內,另一方面,形成橫穿裝置整體的穩(wěn)定有向風
流,攜帶部分微霧霧滴流經擾流增壓裝置29,預先濕潤擾流條隙30,以達到更優(yōu)的除塵效
果,待轉載除塵器整體運行穩(wěn)定后,開啟一運皮帶輸送機6和二運皮帶輸送機19進行正常轉
載作業(yè)。
[0040] 轉載過程中所形成的高濃度粉塵,擴散分布于隔塵腔4中,位于隔塵腔4上隅角的第一粉塵濃度傳感器11及隔塵擋板18處的第二粉塵濃度傳感器20實時監(jiān)控并顯示粉塵濃
度,作業(yè)人員根據(jù)兩粉塵濃度傳感器實時數(shù)據(jù)確定隔塵腔4內粉塵濃度分布情況,以此為依
據(jù),遙控調節(jié)集塵導流腔5內的旋轉導流板14的傾斜角度,例如,第二粉塵濃度傳感器20顯
示數(shù)據(jù)大于第一粉塵濃度傳感器11顯示數(shù)據(jù),說明隔塵腔4內粉塵集中于二運皮帶輸送機
19端部,調整旋轉導流板14傾斜角度至與集塵導流腔5下端面平行,此時下部聚集的高濃度
粉塵將在旋轉導流板14的導流作用下流過集塵導流腔5,經小型礦用軸流式負壓風機21增
壓提速后,由負壓風機21出風口隨風流射入塵霧凝并腔24。
[0041] 含塵風流在塵霧凝并腔24內的運動方向恰好與微霧發(fā)生器26所形成的霧場射流方向相反,將有效增加粉塵顆粒與霧滴顆粒間的碰撞、截留、凝并幾率和強度,絕大多數(shù)粉
塵將由風流中分離出來與霧滴顆粒凝并形成含塵液滴并在重力作用下沉降至塵霧凝并腔
24下端面,滑落入集污槽35內;另有少數(shù)未被有效沉降的粉塵顆粒將繼續(xù)隨風流穿過微霧
場,流經擾流增壓裝置29,在穿過擾流條隙30的過程中,粉塵顆粒將在慣性作用下與雙側弧
面發(fā)生碰撞,由于弧形表面已預先濕潤,粉塵顆粒將脫離風流并黏附于弧形表面,凈化后的
清潔風流在經過擾流條隙30時受條隙擠壓使得壓能增加、速度增大,從而以一定的速度進
入巷道空間參與其他作業(yè)場所通風。
[0042] 待轉載工序完成后,首先,一運皮帶輸送機6和二運皮帶輸送機19停止運轉,其次,關閉小型礦用軸流式負壓風機21,最后,關閉微霧發(fā)生器26;待轉載除塵器整體完全停止運
轉后,清理擾流增壓裝置29及集污槽35。
[0043] 當然,上述說明并非是對本發(fā)明的限制,本發(fā)明也并不僅限于上述舉例,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fā)明的實質范圍內所做出的變化、改型、添加或替換,也應屬于本發(fā)明的
保護范圍。
聲明:
“干濕分離的組合式礦用皮帶輸送機轉載除塵器及除塵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