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一種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包括依次設置的機尾、傳動裝置、儲帶轉向裝置、儲帶倉、支撐小車裝置、游動小車裝置、張緊裝置、卷帶裝置、以及卸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裝置包括傳動機架總成,所述傳動機架總成上轉動設置有兩個傳動滾筒和兩個改向滾筒,兩個所述傳動滾筒分別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動力裝置;所述傳動機架總成上設置有螺栓孔;所述張緊裝置的底板上設置有螺栓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游動小車裝置為分體式結構,所述游動小車裝置包括連接在一起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的立柱上設置有游動小車裝置立輥。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游動小車裝置上安裝有支撐滾筒,所述支撐滾筒的滾筒軸的軸端插入到所述游動小車裝置的安裝孔內,所述安裝孔的孔徑大于所述支撐滾筒的滾筒軸的軸端的外徑,所述安裝孔的孔壁上相對設置有兩個頂緊螺釘,兩個所述頂緊螺釘同時抵靠于所述支撐滾筒的滾筒軸的軸端。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儲帶轉向裝置的立柱上設置有儲帶轉向裝置立輥。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機架總成包括兩個傳動機架,每個所述傳動機架上設置有一個所述傳動滾筒和一個所述改向滾筒;兩個所述傳動機架對稱布置,兩個所述傳動機架通過上連接梁組件和下連接梁組件連接在一起。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傳動機架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底梁,分別為底梁A和底梁B,所述底梁A與所述底梁B上皆設置有螺栓孔,所述底梁A上設置有兩個立柱,分別為立柱A和立柱B,所述底梁B上設置有兩個立柱,分別為立柱C和立柱D;所述傳動機架還包括縱梁A和縱梁B,所述縱梁A連接于所述立柱A與所述立柱B的頂端,所述縱梁B連接于所述立柱C與所述立柱D的頂端;所述傳動機架還包括四個橫梁,分別定義為橫梁A、橫梁B、橫梁C、以及橫梁D,所述橫梁A連接于所述立柱A與所述立柱C的頂端,所述橫梁B連接于所述立柱B與所述立柱D的頂端,所述橫梁C連接于所述底梁A的第一端與所述底梁B的第一端,所述橫梁D連接于所述底梁A的第二端與所述底梁B的第二端。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傳動機架分別為傳動機架一和傳動機架二;所述傳動機架一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底梁一A和底梁一B,所述底梁一A上設置有立柱一A和立柱一B,所述底梁一B上設置有立柱一C和立柱一D,所述傳動機架一還包括縱梁一A和縱梁一B,所述縱梁一A連接于所述立柱一A與所述立柱一B的頂端,所述縱梁一B連接于所述立柱一C與所述立柱一D的頂端,所述傳動機架一還包括橫梁一A、橫梁一B、橫梁一C、以及橫梁一D,所述橫梁一A連接于所述立柱一A與所述立柱一C的頂端,所述橫梁一B連接于所述立柱一B與所述立柱一D的頂端,所述橫梁一C連接于所述底梁一A的第一端與所述底梁一B的第一端,所述橫梁一D連接于所述底梁一A的第二端與所述底梁一B的第二端;所述傳動機架二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底梁二A和底梁二B,所述底梁二A上設置有立柱二A和立柱二B,所述底梁二B上設置有立柱二C和立柱二D,所述傳動機架二還包括縱梁二A和縱梁二B,所述縱梁二A連接于所述立柱二A與所述立柱二B的頂端,所述縱梁二B連接于所述立柱二C與所述立柱二D的頂端,所述傳動機架二還包括橫梁二A、橫梁二B、橫梁二C、以及橫梁二D,所述橫梁二A連接于所述立柱二A與所述立柱二C的頂端,所述橫梁二B連接于所述立柱二B與所述立柱二D的頂端,所述橫梁二C連接于所述底梁二A的第一端與所述底梁二B的第一端,所述橫梁二D連接于所述底梁二A的第二端與所述底梁二B的第二端;所述上連接梁組件包括上連接梁A和上連接梁B,所述上連接梁A連接所述立柱一B與所述立柱二D,所述上連接梁B連接所述立柱一D與所述立柱二B;所述下連接梁包括下連接梁A和下連接梁B,所述下連接梁A連接所述底梁一A與所述底梁二B,所述下連接梁B連接所述底梁一B與所述底梁二A。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傳動滾筒分別為傳動滾筒一和傳動滾筒二,兩個所述改向滾筒分別為改向滾筒一和改向滾筒二;所述改向滾筒一轉動連接于所述立柱一A與所述立柱一C上;所述改向滾筒二轉動連接于所述立柱二A與所述立柱二C上;所述傳動滾筒一轉動連接于所述立柱一B與所述立柱一D上;所述傳動滾筒二轉動連接于所述立柱二B與所述立柱二D上。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改向滾筒一的高度高于所述傳動滾筒一的高度;所述改向滾筒二的高度高于所述傳動滾筒二的高度。
說明書: 一種無基礎帶式輸送機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帶式輸送機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無基礎帶式輸送機。
背景技術
帶式輸送機在煤礦井下一般分為固定式和伸縮式,伸縮式帶式輸送機應用于煤礦綜合機械化運輸系統(tǒng)中,伸縮式帶式輸送機可用于順槽采煤工作面或掘進巷道,當伸縮帶式輸送機在完成一個采煤工作面或者是一處掘進巷道完成后,該輸送機可能會移到另外的一個采煤工作面上或掘進另外的巷道上去用,即該輸送機的工作地點會變動。
目前大多數伸縮帶式輸送機都會做土建基礎,這樣做施工量較大,施工周期長,安裝也不方便,并且不經濟。
伸縮式輸送機的伸縮部會由于張緊力的變化會容易跑偏,造成機架割傷膠帶和產生噪音問題。
如果機身部巷道起伏較大,受現場條件限制時無法做凹弧段時,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會產生飄帶現象,有可能引起撒料和輸送機振動產生噪音等問題。
發(fā)明內容
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基礎帶式輸送機,本實用新型的無基礎帶式輸送機整體受力較小,不需要土建基礎,施工量小,施工周期短,安裝方便,生產成本低。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包括依次設置的機尾、傳動裝置、儲帶轉向裝置、儲帶倉、支撐小車裝置、游動小車裝置、張緊裝置、卷帶裝置、以及卸載裝置;所述傳動裝置包括傳動機架總成,所述傳動機架總成上轉動設置有兩個傳動滾筒和兩個改向滾筒,兩個所述傳動滾筒分別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動力裝置;所述傳動機架總成上設置有螺栓孔;所述張緊裝置的底板上設置有螺栓孔。
進一步的,所述游動小車裝置為分體式結構,所述游動小車裝置包括連接在一起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段的立柱上設置有游動小車裝置立輥。
進一步的,所述游動小車裝置上安裝有支撐滾筒,所述支撐滾筒的滾筒軸的軸端插入到所述游動小車裝置的安裝孔內,所述安裝孔的孔徑大于所述支撐滾筒的滾筒軸的軸端的外徑,所述安裝孔的孔壁上相對設置有兩個頂緊螺釘,兩個所述頂緊螺釘同時抵靠于所述支撐滾筒的滾筒軸的軸端。
進一步的,所述儲帶轉向裝置的立柱上設置有儲帶轉向裝置立輥。
進一步的,所述傳動機架總成包括兩個傳動機架,每個所述傳動機架上設置有一個所述傳動滾筒和一個所述改向滾筒;兩個所述傳動機架對稱布置,兩個所述傳動機架通過上連接梁組件和下連接梁組件連接在一起。
進一步的,所述傳動機架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底梁,分別為底梁A和底梁B,所述底梁A與所述底梁B上皆設置有螺栓孔,所述底梁A上設置有兩個立柱,分別為立柱A和立柱B,所述底梁B上設置有兩個立柱,分別為立柱C和立柱D;所述傳動機架還包括縱梁A和縱梁B,所述縱梁A連接于所述立柱A與所述立柱B的頂端,所述縱梁B連接于所述立柱C與所述立柱D的頂端;所述傳動機架還包括四個橫梁,分別定義為橫梁A、橫梁B、橫梁C、以及橫梁D,所述橫梁A連接于所述立柱A與所述立柱C的頂端,所述橫梁B連接于所述立柱B與所述立柱D的頂端,所述橫梁C連接于所述底梁A的第一端與所述底梁B的第一端,所述橫梁D連接于所述底梁A的第二端與所述底梁B的第二端。
進一步的,兩個所述傳動機架分別為傳動機架一和傳動機架二;所述傳動機架一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底梁一A和底梁一B,所述底梁一A上設置有立柱一A和立柱一B,所述底梁一B上設置有立柱一C和立柱一D,所述傳動機架一還包括縱梁一A和縱梁一B,所述縱梁一A連接于所述立柱一A與所述立柱一B的頂端,所述縱梁一B連接于所述立柱一C與所述立柱一D的頂端,所述傳動機架一還包括橫梁一A、橫梁一B、橫梁一C、以及橫梁一D,所述橫梁一A連接于所述立柱一A與所述立柱一C的頂端,所述橫梁一B連接于所述立柱一B與所述立柱一D的頂端,所述橫梁一C連接于所述底梁一A的第一端與所述底梁一B的第一端,所述橫梁一D連接于所述底梁一A的第二端與所述底梁一B的第二端;所述傳動機架二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底梁二A和底梁二B,所述底梁二A上設置有立柱二A和立柱二B,所述底梁二B上設置有立柱二C和立柱二D,所述傳動機架二還包括縱梁二A和縱梁二B,所述縱梁二A連接于所述立柱二A與所述立柱二B的頂端,所述縱梁二B連接于所述立柱二C與所述立柱二D的頂端,所述傳動機架二還包括橫梁二A、橫梁二B、橫梁二C、以及橫梁二D,所述橫梁二A連接于所述立柱二A與所述立柱二C的頂端,所述橫梁二B連接于所述立柱二B與所述立柱二D的頂端,所述橫梁二C連接于所述底梁二A的第一端與所述底梁二B的第一端,所述橫梁二D連接于所述底梁二A的第二端與所述底梁二B的第二端;所述上連接梁組件包括上連接梁A和上連接梁B,所述上連接梁A連接所述立柱一B與所述立柱二D,所述上連接梁B連接所述立柱一D與所述立柱二B;所述下連接梁包括下連接梁A和下連接梁B,所述下連接梁A連接所述底梁一A與所述底梁二B,所述下連接梁B連接所述底梁一B與所述底梁二A。
進一步的,兩個所述傳動滾筒分別為傳動滾筒一和傳動滾筒二,兩個所述改向滾筒分別為改向滾筒一和改向滾筒二;所述改向滾筒一轉動連接于所述立柱一A與所述立柱一C上;所述改向滾筒二轉動連接于所述立柱二A與所述立柱二C上;所述傳動滾筒一轉動連接于所述立柱一B與所述立柱一D上;所述傳動滾筒二轉動連接于所述立柱二B與所述立柱二D上。
進一步的,所述改向滾筒一的高度高于所述傳動滾筒一的高度;所述改向滾筒二的高度高于所述傳動滾筒二的高度。
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包括依次設置的機尾、傳動裝置、儲帶轉向裝置、儲帶倉、支撐小車裝置、游動小車裝置、張緊裝置、卷帶裝置、以及卸載裝置;傳動裝置包括傳動機架總成,傳動機架總成上轉動設置有兩個傳動滾筒和兩個改向滾筒,兩個傳動滾筒分別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動力裝置,將兩個傳動滾筒放置在同一個傳動機架上,可以抵消部分內力,傳動裝置自身重力產生的摩擦力可抵消皮帶大部分的水平拉力,穩(wěn)定性好,傳動機架整體所受的扭矩大大減小,并且傳動機架整體的結構緊湊,節(jié)約煤礦施工成本。
在傳動機架總成上設置有螺栓孔,同樣地,在張緊裝置的底板上也設置有螺栓孔。傳動裝置以及張裝置等安裝完成后,使用方可以適當在地面上間隔打上數個錨桿,即用錨桿通過螺栓孔將傳動裝置與地面簡單固定即可,不需要土建基礎,施工量小,施工周期短,安裝方便,生產成本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無基礎帶式輸送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游動小車裝置的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的傳動裝置的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傳動機架總成(帶有傳動滾筒和改向滾筒)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3的A-A向的剖視圖的放大圖;
圖6是圖3的B-B向的剖視圖的放大圖;
圖7是圖3中C-C向的剖視圖的放大圖;
圖8是圖1中儲帶倉的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圖8中D區(qū)域的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圖1中E區(qū)域的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圖1中儲帶轉向裝置的放大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皮帶;2、傳動機架一;21、立柱一A;22、立柱一B;23、斜梁一A;24、底梁一A;25、橫梁一A;26、橫梁一B;27、橫梁一C;28、橫梁一D;29、縱梁一A;210、立柱一C;211、底梁一B;3、傳動機架二;31、立柱二C;32、立柱二D;33、斜梁二B;34、底梁二B;35、橫梁二A;36、橫梁二B;37、橫梁二C;38、橫梁二D;39、縱梁二B;310、立柱二B;4、改向滾筒一;5、改向滾筒二;6、傳動滾筒一;7、傳動滾筒二;8、上連接梁A;9、下連接梁A;10、永磁電機一;11、永磁電機二;12、儲帶轉向裝置;121、儲帶轉向裝置立輥;13、儲帶倉;131、底座;1311、底座孔;14、支撐小車裝置;15、游動小車裝置;151、游動小車裝置立輥;152、第一段、153、第二段;154、滾筒軸;155、頂緊螺釘一;156、頂緊螺釘二;157、安裝孔;16、張緊裝置;17、卷帶裝置;18、卸載裝置;19、機尾;201、上壓帶輪;202、下壓帶裝置。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結合圖1所示,一種無基礎帶式輸送機,它包括依次設置的機尾19、傳動裝置、儲帶轉向裝置12、儲帶倉13、支撐小車裝置14、游動小車裝置15、張緊裝置16、卷帶裝置17、以及卸載裝置18。機尾19、傳動裝置、儲帶轉向裝置12、儲帶倉13、支撐小車裝置14、游動小車裝置15、張緊裝置16、卷帶裝置17、以及卸載裝置18都是現有技術中所使用的結構,本實用新型只是對個別裝置進行有效改進。傳動裝置包括傳動機架總成,在傳動機架總成上轉動設置有兩個傳動滾筒和兩個改向滾筒,兩個傳動滾筒分別連接有驅動其轉動的動力裝置。傳動機架總成上設置有螺栓孔;張緊裝置16的底板上設置有螺栓孔。張緊裝置16的底板與巷道底板接觸的面積較大,可減小與巷道接觸面的壓強,防止巷道下陷。
結合圖1、圖3、以及圖4共同所示,傳動機架總成包括兩個傳動機架,每個傳動機架上設置有一個傳動滾筒和一個改向滾筒;兩個傳動機架對稱布置,兩個傳動機架通過上連接梁組件和下連接梁組件連接在一起。
傳動機架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底梁,分別為底梁A和底梁B,在底梁A與底梁B上皆設置有螺栓孔,底梁A上設置有兩個立柱,分別為立柱A和立柱B,底梁B上設置有兩個立柱,分別為立柱C和立柱D。傳動機架還包括縱梁A和縱梁B,縱梁A連接在立柱A與立柱B的頂端,縱梁B連接在立柱C與立柱D的頂端。傳動機架還包括四個橫梁,分別定義為橫梁A、橫梁B、橫梁C、以及橫梁D,橫梁A連接在立柱A與立柱C的頂端,橫梁B連接在立柱B與立柱D的頂端,橫梁C連接在底梁A的第一端與底梁B的第一端,橫梁D連接在底梁A的第二端與底梁B的第二端。
兩個傳動機架分別為傳動機架一2和傳動機架二。傳動機架一2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底梁一A 24和底梁一B 211,在底梁一A 24和底梁一B 211上皆設置有螺栓孔,底梁一A24上設置有立柱一A 21和立柱一B 22,底梁一B 211上設置有立柱一C 210和立柱一D,在立柱一A 21和立柱一B 22之間設置有斜梁一A 23,在立柱一C 210和立柱一D之間設置有斜梁一B,斜梁一A 23和斜梁一B皆起到加強作用。傳動機架一2還包括縱梁一A 29和縱梁一B,縱梁一A 29連接在立柱一A 21與立柱一B 22的頂端,縱梁一B連接在立柱一C 210與立柱一D的頂端,傳動機架一2還包括橫梁一A 25、橫梁一B 26、橫梁一C 27、以及橫梁一D 28,橫梁一A 25連接在立柱一A 21與立柱一C 210的頂端,橫梁一B 26連接在立柱一B 22與立柱一D的頂端,橫梁一C 27連接在底梁一A 24的第一端與底梁一B 211的第一端,橫梁一D 28連接在底梁一A 24的第二端與底梁一B 211的第二端。橫梁一A 25、橫梁一B 26、橫梁一C 27、以及橫梁一D 28的使用使得傳動機架一2的結構更加穩(wěn)定。
傳動機架二3包括兩個相對設置的底梁二A和底梁二B 34,底梁二A和底梁二B 34上皆設置有螺栓孔,底梁二A上設置有立柱二A和立柱二B 310,底梁二B 34上設置有立柱二C 31和立柱二D 32,立柱二A和立柱二B 310之間設置有斜梁二A,立柱二C 31和立柱二D 32之間設置有斜梁二B 33,斜梁二A和斜梁二B 33皆起到加強的作用。傳動機架二3還包括縱梁二A和縱梁二B 39,縱梁二A連接在立柱二A與立柱二B 310的頂端,縱梁二B 39連接在立柱二C 31與立柱二D 32的頂端。傳動機架二3還包括橫梁二A 35、橫梁二B 36、橫梁二C 37、以及橫梁二D 38,橫梁二A 35連接在立柱二A與立柱二C 31的頂端,橫梁二B 36連接在立柱二B 310與立柱二D 32的頂端,橫梁二C 37連接在底梁二A的第一端與底梁二B 34的第一端,橫梁二D 38連接在底梁二A的第二端與底梁二B 34的第二端。橫梁二A 35、橫梁二B 36、橫梁二C 37、以及橫梁二D 38的使用,使得傳動機架二3的結構更加穩(wěn)定。
上連接梁組件包括上連接梁A 8和上連接梁B,上連接梁A 8連接立柱一B 22與立柱二D 32,上連接梁B連接立柱一D與立柱二B 310;下連接梁包括下連接梁A 9和下連接梁B,下連接梁A 9連接底梁一A 24與底梁二B 34,下連接梁B連接底梁一B 211與底梁二A。兩個傳動機架,即傳動機架一2與傳動機架二3連接為一個整體結構,傳動機架一2和傳動機架二3的受力方向對稱且沿水平方向,傳動機架總成的穩(wěn)定性較好。
兩個傳動滾筒分別為傳動滾筒一6和傳動滾筒二7,兩個改向滾筒分別為改向滾筒一4和改向滾筒二5。改向滾筒一4轉動連接在立柱一A 21與立柱一C 210上;改向滾筒二5轉動連接在立柱二A與立柱二C 31上;傳動滾筒一6轉動連接在立柱一B 22與立柱一D上;傳動滾筒二7轉動連接在立柱二B 310與立柱二D 32上。
改向滾筒一4的高度高于傳動滾筒一6的高度;改向滾筒二5的高度高于傳動滾筒二7的高度。由于傳動滾筒一6與傳動滾筒二7的安裝位置較低,纏繞在傳動滾筒一6和傳動滾筒二7上的皮帶1的拉力靠近傳動機架一2與傳動機架二3的底部,因此由傳動機架一2與傳動機架二3組成的傳動機架總成所承受的彎距較小,傳動機架總成的穩(wěn)定性較好。
結合圖1、圖3、圖4、圖5、圖6、以及圖7共同所示,底梁一A 24的外側固定連接有動力裝置底座一,與傳動滾筒一6連接的動力裝置定義為動力裝置一,動力裝置一安裝在動力裝置底座一上,動力裝置一優(yōu)選采用永磁電機一10,永磁電機一10通過聯軸器一與傳動滾筒一6相連接,永磁電機一10通過聯軸器一與傳動滾筒一6連接并帶動傳動滾筒一6轉動,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上述結構以及工作過程皆屬于公知常識,在此不再贅述。聯軸器一可以選擇采用快裝式聯軸器,使用快裝式聯軸器時不需要加熱進行拆裝。在動力裝置底座一上設置有螺栓孔。
底梁二B 34的外側固定連接有動力裝置底座二,與傳動滾筒二7連接動力裝置定義為動力裝置二,動力裝置二安裝在動力裝置底座二上,動力裝置二優(yōu)選采用永磁電機二11,永磁電機二11通過聯軸器二與傳動滾筒二7相連接,永磁電機二11通過聯軸器二與傳動滾筒二7連接并帶動傳動滾筒二7轉動,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上述結構以及工作過程屬于公知常識,在此不再贅述。聯軸器二可以選擇采用快裝式聯軸器,使用快裝式聯軸器時不需要加熱進行拆裝。在動力裝置底座二上設置有螺栓孔。
底梁一B 211的外側固定連接有制動器底座一,在制動器底座一上設置有盤式制動器一,盤式制動器一通過連接件一與傳動滾筒一6相連接,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盤式制動器一通過連接件一與傳動滾筒一6相連接的結構,以及盤式制動器一對傳動滾筒一6進行制動的過程屬于公知常識,在此不再贅述。在制動器底座一上設置有螺栓孔。
底梁二A的外側固定連接有制動器底座二,在制動器底座二上設置有盤式制動器二,盤式制動器二通過連接件二與傳動滾筒二7相連接,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盤式制動器二連接件二與傳動滾筒二7相連接的結構,以及盤式制動器二對傳動滾筒二7進行制動的過程屬于公知常識,在此不再贅述。在制動器底座二上設置有螺栓孔。
底梁一A 24的外側固定連接有動力裝置底座一;底梁二B34的外側固定連接有動力裝置底座二;底梁一B 211的外側固定連接有制動器底座一;底梁二A的外側固定連接有制動器底座二。動力裝置底座一和動力裝置底座二對稱布置,制動器底座一和制動器底座二對稱布置,通過這種連接方式,可以將傳動機架一2、傳動機架二3、動力裝置底座一、動力裝置底座二、制動器底座一、以及制動器底座二連接為一個整體并且可使機架總成的重心降低,提高其穩(wěn)定性;并且通過傳動裝置自身重力產生的摩擦力可抵消皮帶1大部分的水平拉力。
傳動機架一2的底梁一A 24、底梁一B 211,傳動機架二3的底梁二A、底梁二B 34,動力裝置底座一,動力裝置底座二、制動器底座一、以及制動器底座二上皆設置有螺栓孔,傳動裝置安裝完成后,使用方可以適當地在地面上間隔打上錨桿,使用錨桿通過螺栓孔將傳動裝置固定在地面上即可。采用這樣的方式將傳動裝置進行固定,固定方式較為簡單,傳動裝置的安裝較為方便,省時省力。
結合圖1以及圖2共同所示,游動小車裝置15為分體式結構,游動小車裝置15包括連接在一起的第一段152和第二段153,第一段152和第二段153之間可以采用螺栓連接在一起,第一段152的立柱上設置有游動小車裝置立輥151,游動小車裝置立輥151能夠有效防止皮帶1的跑偏。
游動小車裝置15上安裝有用于支撐皮帶1的支撐滾筒,以其中的一個支撐滾筒為例,支撐滾筒的滾筒軸154的軸端插入到游動小車裝置的安裝孔157內,安裝孔157的孔徑大于支撐滾筒的滾筒軸154的軸端的外徑,安裝孔157的孔壁上相對設置有兩個頂緊螺釘,兩個頂緊螺釘分別為頂緊螺釘一155和頂緊螺釘二156,頂緊螺釘一155和頂緊螺釘二156同時抵靠在支撐滾筒的滾筒軸154的軸端的兩側,當儲帶倉13里的皮帶1向一側跑偏時,可旋轉頂緊螺釘一155或者頂緊螺釘二156,調整支撐滾筒的滾筒軸154,使其跑偏側的軸端沿皮帶1運行方向前移,使其滾筒軸154的軸線線與皮帶1的運行方向成一定角度,此時支撐滾筒與皮帶1之間的力推動皮帶1向內移動,讓皮帶1回正。
結合圖1以及圖11共同所示,儲帶轉向裝置12的立柱上設置有儲帶轉向裝置立輥121,儲帶轉向裝置立輥121可以設置有多個,當儲帶倉13里的皮帶1跑偏時,儲帶轉向裝置立輥121會阻止皮帶1繼續(xù)跑偏,防止帶式輸送機的機架損傷皮帶1,進而保護皮帶1。
結合圖1、圖8、以及圖9共同所示,在儲帶倉13的底部設置有底座131,儲帶倉13安裝在底座131上,在底座131上設置有用于對儲帶倉13的高度調節(jié)結構,儲帶倉13安裝在高度調節(jié)結構上。高度調節(jié)結構包括豎向設置底座13上的多個底座孔1311,儲帶倉13通過安裝在不同高度的底座孔1311內來實現儲帶倉13高度的調節(jié)。
結合圖1以及圖10共同所示,由于帶式輸送機的機頭和機尾19的高度不同,在高度發(fā)生變化處的過渡段的
皮帶輸送機上設置有上壓帶輪201,上壓帶輪201用于在上部的皮帶1出現高度變化時壓緊皮帶1,以防止飄帶。在過渡段的皮帶輸送機上還設置有下壓帶裝置202,下壓帶裝置202用于防止下部的皮帶1飄帶。上壓帶輪201和下壓帶裝置202能夠有效防止皮帶1的飄帶和帶式輸送機振動產生的噪音。下壓帶裝置202包括壓皮帶1用的輥子,壓皮帶1用的輥子安裝在支架上,支架再安裝在帶式輸送機的中間架上。安裝輥子的支架與中間架是U型螺栓連接的。
本說明書中涉及到的帶有序號命名的技術特征(如傳動機架一、底梁一A、底梁一B、斜梁一A、斜梁一B、立柱一A、立柱一B、立柱一C、立柱一D、橫梁一A、橫梁一B、橫梁一C、橫梁一D、縱梁一A、縱梁一B、傳動機架二、底梁二A、底梁二B、斜梁二A、斜梁二B、立柱二A、立柱二B、立柱二C、立柱二D、橫梁二A、橫梁二B、橫梁二C、橫梁二D、縱梁二A、縱梁二B、傳動滾筒一、傳動滾筒二、改向滾筒一、改向滾筒二、動力裝置一、動力裝置二、永磁電機一、永磁電機二、聯軸器一、聯軸器二、動力裝置底座一、動力裝置底座二、制動器底座一、制動器底座二、盤式制動器一、盤式制動器二等),僅僅是為了區(qū)別各技術特征,并不代表各技術特征之間的位置關系、安裝順序及工作順序等。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底梁一A”、“底梁一B”、“斜梁一A”、“斜梁一B”、“立柱一A”、“立柱一B”、“立柱一C”、“立柱一D”、“橫梁一A”、“橫梁一B”、“橫梁一C”、“橫梁一D”、“縱梁一A”、“縱梁一B”、“底梁二A”、“底梁二B”、“斜梁二A”、“斜梁二B”、“立柱二A”、“立柱二B”、“立柱二C”、“立柱二D”、“橫梁二A”、“橫梁二B”、“橫梁二C”、“橫梁二D”、“縱梁二A”、“縱梁二B”、“動力裝置底座一”、“動力裝置底座二”、“制動器底座一”、“制動器底座二”等描述的方位或者位置關系是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關系,僅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fā),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所作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