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書: 1.一種離心風機,包括蝸殼(1)、設置在蝸殼(1)內的葉輪(2)和集流器(4),所述蝸殼(1)上形成有進風口(11),所述集流器(4)設置在進風口(11)處,所述葉輪(2)和集流器(4)具有共同的軸線(X),所述集流器(4)包括與蝸殼(1)連接的環(huán)狀的安裝部(41)以及用于引導氣流的導流部(42),所述導流部(42)包括由安裝部(41)的徑向內側向內延伸的徑向導流部(421)和由徑向導流部(421)的徑向內側、穿過進風口(11)而向蝸殼(1)內部延伸的軸向導流部(422),所述葉輪(2)包括前圈(21)、后圈(22)以及設置在前圈(21)和后圈(22)之間的葉片(23),其特征在于:在集流器(4)的軸向截面上,所述軸向導流部(422)由與徑向導流部(421)連接的一端朝向葉輪(2)的方向呈逐漸向徑向外側擴張的曲線,每個葉片(23)在與前圈(21)連接的端部形成有凹陷部(231),所述凹陷部(231)由每個葉片(23)的徑向內側向徑向外側方向凹陷而形成;在軸向導流部(422)的內側設置有凸起(4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軸向導流部(422)朝向葉輪(2)的端部、在經過軸線(X)的截面上的兩端的切線之間的夾角為θ,θ的取值范圍是10°~180°。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葉片(23)朝向進風口(11)的一端、與軸向導流部(422)朝向葉輪(2)的一端齊平,或者葉片(23)朝向進風口(11)的一端相對軸向導流部(422)朝向葉輪(2)的一端更為靠近進風口(11)。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葉輪(2)的前圈(21)的外側周邊上設置有向蝸殼(1)的進風口(11)方向凸起的翻邊(211)。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在氣流路徑上,所述凸起(43)在周向上的寬度逐漸增大,從而形成子彈頭的形狀。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在氣流路徑上,所述凸起(43)在經過軸線(X)上的截面、沿著軸向導流部(422)的截面法向方向增高,所述凸起(43)在徑向截面的截面積也逐漸增大。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每個凸起(43)的背脊線垂直安裝部(41)。
8.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離心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部(231)靠近葉片(23)出口端的部分與前圈(21)外側之間的最小距離為3mm以上。
9.一種吸油煙機,其特征在于:應用有如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離心風機。
說明書: 一種離心風機和應用有該離心風機的吸油煙機技術領域[0001] 本發(fā)明涉及動力系統(tǒng),尤其是一種離心風機,以及應用有該離心風機的吸油煙機。背景技術[0002] 多翼離心風機具有高壓力,低噪音等特點,因此目前社會普遍用多翼離心風機系統(tǒng)作為動力源,利用高速旋轉的葉輪在蝸殼中完成做功和過濾兩個功能。如常用于吸油煙
機中,通過安裝在吸油煙機內部的多翼離心風機吸排油煙,多翼離心風機包括蝸殼、安裝在
蝸殼中葉輪及帶動葉輪轉動的電機,當葉輪旋轉時,在風機中心產生負壓吸力,將吸油煙機
下方的油煙吸入風機,經過風機加速后被蝸殼收集、引導排出室外。
[0003] 為了提升風機進風口的流動條件,在蝸殼進風口處都會安裝集流器,對進入葉輪之前的空氣進行整流;另一方面集流器根部與葉輪相配合,抑制葉輪和蝸殼前蓋之間因間
隙存在而產生回流及漩渦流動。如申請?zhí)枮?01110432232.0的中國專利公開的一種具有多
功能導流裝置的多翼式離心風機,由多功能導流裝置與風機主體構成,多功能導流裝置包
括集流器及導流器,通過集流器上的安裝邊與風機主體實現安裝連接,多功能導流裝置具
有集流、整流、導流、對油煙的冷凝與分離、對液體及油的收集、安全防護等多項功能,能顯
著改善葉輪進口氣體流場,減少氣體流動損失及流動噪音,提高風機風量及效率,獲取最大
風壓。
[0004] 現有的這種多翼離心風機系統(tǒng),由于氣流從軸向進入蝸殼內后、需要拐一個較大的角才能從葉輪的徑向流出,從而使得氣流紊亂程度加大;該軸向導風面與葉輪前圈之間
接近,兩者之間的位置容易產生渦流,從而形成邊棱音(頻率合適就形成嘯叫聲)。此外,集
流器和葉輪之間的配合還存在其他的問題:當軸向間隙過小時,氣流進入葉輪后無法快速
地由軸向轉變?yōu)閺较蛄鲃?,使葉輪前端形成低速漩渦流動,葉輪的做功能力下降;適當增加
軸向間隙時,雖然進入葉輪的氣流可以更好地完成速度方向的轉變,可以降低低速漩渦流
動,提高葉輪前端做功能力,但集流器與葉輪間泄露流量會略有增加,葉輪的做功能力同樣
下降。
發(fā)明內容[0005]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第一個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離心風機,能夠有效防止容積損失,確保進風量。
[0006]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第二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應用有上述離心風機的吸油煙機。[0007]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第一個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離心風機,包括蝸殼、設置在蝸殼內的葉輪和集流器,所述蝸殼上形成有進風口,所述集流器設置在進風口處,所
述葉輪和集流器具有共同的軸線,所述集流器包括與蝸殼連接的環(huán)狀的安裝部以及用于引
導氣流的導流部,所述導流部包括由安裝部的徑向內側向內延伸的徑向導流部和由徑向導
流部的徑向內側、穿過進風口而向蝸殼內部延伸的軸向導流部,所述葉輪包括前圈、后圈以
及設置在前圈和后圈之間的葉片,其特征在于:在集流器的軸向截面上,所述軸向導流部由
與徑向導流部連接的一端朝向葉輪的方向呈逐漸向徑向外側擴張的曲線,每個葉片在與前
圈連接的端部形成有凹陷部,所述凹陷部由每個葉片的徑向內側向徑向外側方向凹陷而形
成。
[0008] 優(yōu)選的,為更有利于氣流流動,充分將氣流導向葉輪,所述軸向導流部朝向葉輪的端部、在經過軸線的截面上的兩端的切線之間的夾角為θ,θ的取值范圍是10°~180°。
[0009] 為進一步減小容積損失,所述葉片朝向進風口的一端、與軸向導流部朝向葉輪的一端齊平,或者葉片朝向進風口的一端相對軸向導流部朝向葉輪的一端更為靠近進風口。
[0010] 為進一步減小容積損失,所述葉輪的前圈的外側周邊上設置有向蝸殼的進風口方向凸起的翻邊。
[0011] 為使得風速沖擊引起的大渦減緩,使得氣流貼壁而能起到梳理降噪的作用,同時防止集流器尾端波動,在軸向導流部的內側設置有凸起。
[0012] 為使得氣流流速逐漸增大,彌補葉片開設凹陷部引起的負壓不足,在氣流路徑上,所述凸起在周向上的寬度逐漸增大,從而形成子彈頭的形狀。
[0013] 優(yōu)選的,為更好地引導氣流,在氣流路徑上,所述凸起在經過軸線上的截面、沿著軸向導流部的截面法向方向增高,所述凸起在徑向截面的截面積也逐漸增大。
[0014] 為避免氣流旋轉,每個凸起的背脊線垂直安裝部。[0015] 優(yōu)選的,所述凹陷部靠近葉片出口端的部分與前圈外側之間的最小距離為3mm以上。
[0016] 本發(fā)明解決上述第二個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吸油煙機,其特征在于:應用有如上所述的離心風機。
[0017]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在于:通過在葉片上形成凹陷部,在集流器的最后一段軸向導流部形成向葉片方向逐漸向外擴張的形狀,能夠將氣流順利導入到葉輪,使得
風速得到合理的調整,解決嘯叫聲音,并且減少離心風機的容積損失,而且避免了葉片和集
流器之間的干涉;前圈上的翻邊能夠有效阻擋蝸殼內的氣流流向葉輪葉片內側,而且翻邊
和集流器之間的間隙相對較小,從而增加了流動的阻力,使得容積損失更不容易發(fā)生;通過
在集流器的軸向導流部的內側設置凸起,使得風速沖擊引起的大渦減緩,使得氣流貼壁而
能起到梳理降噪的作用,同時防止集流器尾端波動;通過使得凸起在氣流方向上寬度逐漸
增大,使得氣流流速逐漸增大,彌補葉片開設凹陷部引起的負壓不足。
附圖說明[0018] 圖1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的離心風機的示意圖;[0019] 圖2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的離心風機的剖視圖;[0020] 圖3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的離心風機的集流器的示意圖;[0021] 圖4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的離心風機的集流器的剖視圖;[0022] 圖5為本發(fā)明第一個實施例的離心風機的葉輪的示意圖;[0023] 圖6為本發(fā)明第二個實施例的離心風機的集流器的示意圖;[0024] 圖7為本發(fā)明第二個實施例的離心風機的集流器的剖視圖。具體實施方式[0025] 下面詳細描述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
[0026] 在本發(fā)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縱向”、“橫向”、“長度”、“寬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內”、“外”、“順時
針”、“逆時針”、“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
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fā)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
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由于本發(fā)明所公開的實施例可以按照不同
的方向設置,所以這些表示方向的術語只是作為說明而不應視作為限制,比如“上”、“下”并
不一定被限定為與重力方向相反或一致的方向。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
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
[0027] 實施例一[0028] 參見圖1和圖2,一種離心風機,可作為動力系統(tǒng),用于吸油煙機等需要的領域。包括蝸殼1、設置在蝸殼1內的葉輪2以及用于驅動葉輪2轉動的電機3。蝸殼1上形成有進風口
11,進風口11處設置有集流器4。蝸殼1包括前蓋板12、后蓋板13、以及設置在前蓋板12和后
蓋板13之間的中間環(huán)壁14,上述的進風口11開設在前蓋板12上。
[0029] 參見圖2~圖4,集流器4包括與蝸殼1連接的安裝部41以及用于引導氣流的導流部42,安裝部41設置在蝸殼1的外側(遠離葉輪2的一側),其呈環(huán)狀,與蝸殼1的進風口11的外
周連接固定。導流部42呈中空的筒狀,其中間形成與葉輪2同軸(下述的軸線X)的通風口
423,導流部42包括由安裝部41的徑向內側向內延伸的徑向導流部421和由徑向導流部421
的徑向內側、穿過進風口11而向蝸殼1內部延伸的軸向導流部422,軸向導流部422沿著葉輪
2的軸向(下述的軸線X)延伸。軸向導流部422在葉輪2軸向上的截面呈曲線,該曲線向軸向
導流部422內突出(向葉輪2方向逐漸擴張),即在軸向中間或接近中間的位置為口徑最小
處,軸向兩端則為口徑最大處,在靠近葉輪2的端部處呈向軸向導流部422外延伸。優(yōu)選的,
截面為圓弧形。這種形狀的集流器4,截面為圓弧狀的軸向導流部422可順勢將進入葉輪2的
氣流進行方向轉變,避免了氣流轉向時在此處形成的漩渦,提升整流效率。進風口11處的氣
流由附壁效應而逐漸形成。軸向導流部422朝向葉輪2的端部、在經過軸線X的截面上的兩端
的切線之間的夾角為θ,優(yōu)選的,θ的取值范圍是10°~180°。經過軸向導流部422朝向葉輪2
的端部的切線和徑向的夾角為0°~90°。
[0030] 參見圖2和圖5,葉輪2包括前圈21、后圈22以及設置在前圈21和后圈22之間的多個葉片23。上述的葉輪2具有軸線X。每個葉片23在與前圈21連接的端部形成有凹陷部231,凹
陷部231由每個葉片23的徑向內側向徑向外側方向凹陷而形成。可替代的,也可以進行斜
切,即每個葉片23在與前圈21連接的端部斜切而形成斜面(未示出),斜面由葉片23的進口
端向出口端逐漸向靠近后圈22的方向延伸。當葉片23為直葉片時,斜面為平面,當葉片23為
圓弧葉片時,斜面為曲面。
[0031] 由于葉片23在靠近前圈21的位置處,通常無法提供流量,因此此部分可以挖除,而不影響離心風機的整體風量和靜壓。挖除后同時在運行時不與集流器4發(fā)生干涉。凹陷部
231靠近葉片23出口端的部分與前圈21外側之間的最小距離(在葉輪2徑向面上的投影之間
的距離)為3mm以上,由此保證合理運行,又能優(yōu)化離心風機的進風。
[0032] 這種葉片23結構,相比于普通的葉輪,可消除葉輪前端形成的低速漩渦流動。通常而言,葉輪2和集流器4之間存在軸向間隙和徑向間隙,易導致氣流回流,當軸向間隙增大
時,回流現象更嚴重。而采用上述形狀的集流器4,部分氣流在進入葉輪2前就從軸向改為與
集流器4的軸向導流部422靠近葉輪2的端部的切線共線的速度,回流現象明顯得到抑制。此
外,使得在集流器4最小入口直徑D0不變的情況下,弧線朝向葉輪2時能夠合理的減小葉輪2
和進風口11之間的距離(集流器4和葉輪的葉片23內側的間隙減小),有效防止容積損失。
[0033] 葉片23朝向進風口11的一端、與軸向導流部422朝向葉輪2的一端齊平,或者葉片23朝向進風口11的一端更為靠近軸向導流部422。
[0034] 葉輪2的前圈21的外側周邊上設置有向蝸殼1的進風口11方向凸起的翻邊211,翻邊211可以有效地阻擋蝸殼1里的氣流流向葉輪2的葉片23內側。同時葉輪2的前圈21上的翻
邊211和集流器4之間的間隙相對較小,從而增加了流動的阻力,使得容積損失更不容易發(fā)
生。即使容積損失發(fā)生了,損失量較少,同時由于集流器4的軸向導流部422結構,損失的流
量不影響進流,而會被重新導入到葉輪2內。
[0035] 實施例二[0036] 參見圖6和圖7,在本實施例中,與上述實施例一的不同之處在于,在軸向導流部422的內側、設置有凸起43,凸起43具有至少兩個,沿著軸向導流部422的周向間隔布置,優(yōu)
選的為均勻間隔布置,防止氣流在集流器4的尾端波動。由此使得在軸向導流部422內側壁
面上的阻力增大,風速沖擊引起的大渦減緩,使得氣流經過時產生聲音更加舒適,而且使得
沿軸向導流部422進入的氣流得到較好地梳理。
[0037] 在氣流路徑上,凸起43的寬度(周向上的尺寸)逐漸增大,從而形成子彈頭的形狀,使得貼壁面的風能夠自然的流線型流動,避免撞擊在凸起43上引起的損失。凸起43在經過
軸線X上的截面、沿著軸向導流部422的截面法向方向增高,凸起43在徑向內側和徑向外側
之間的間距為d0,d0逐漸增大。徑向截面的截面積也逐漸增大,保證風貼著集流器4的壁面
流動擴壓時不會繞過徑向截面,從而使得進風口11位置的大渦的形成。而且,由于凸起43的
寬度呈上述變化,因此,貼著集流器4的風速由小變大,能夠彌補靠近葉片23的凹陷部231引
起的負壓不夠。
[0038] 為了防止氣流旋轉,每個凸起43的背脊線垂直安裝部41。
聲明:
“離心風機和應用有該離心風機的吸油煙機”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