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利要求
1.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設置的絮凝池(1)、第一沉淀池(2)、脫氨處理池(3)和第二沉淀池(4);
所述絮凝池(1)包括第一絮凝區(qū)(101)和第二絮凝區(qū)(102),所述第一絮凝區(qū)(101)和第二絮凝區(qū)(102)通過絮凝池隔板(103)底部的絮凝池底孔(104)連通;所述絮凝池(1)通過一側壁上部的第一溢流口(105)與所述第一沉淀池(2)連通;
所述第一絮凝區(qū)(101)還連接有堿計量泵(11)、pH計(14)和絮凝劑計量泵(12),所述pH計(14)與所述堿計量泵(11)聯(lián)鎖,所述第二絮凝區(qū)(102)連接有第一沉淀劑計量泵(13);
所述第一沉淀池(2)通過一側部上部的第二溢流口(202)與所述脫氨處理池(3)連通,所述第二溢流口(202)旁設置有第一溢流槽(201);
所述脫氨處理池(3)包括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和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所述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和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通過脫氨處理池隔板(303)底部的脫氨處理池底孔(304)連通;所述脫氨處理池(3)通過一側壁上部的第三溢流口(305)與所述第二沉淀池(4)連通;
所述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還連接有磷酸鹽計量泵(31)和鎂鹽計量泵(32),所述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還連接有第二沉淀劑計量泵(33);所述第二沉淀池(4)在遠離所述脫氨處理池(3)的一側壁上部設置有第二溢流槽(401)和第四溢流口(402)。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2)、所述第二沉淀池(4)均包括:兩端固定在池頂部的固定桿,以及,一端固定在所述固定桿上且另一端設置有靠近池底的開口的導流筒;
所述導流筒通過水平設置的導流管與所述第一溢流口(105)或所述第三溢流口(305)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筒包括筒體和擴張部,所述筒體一端與大氣連通,另一端與擴張部連通,所述擴張部向下擴張成喇叭狀。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絮凝池(1)還連接有羅茨風機(15),所述羅茨風機(15)與設置在絮凝池(1)底部且穿過所述絮凝池底孔(104)的曝氣管(151)連接;
所述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內(nèi)設置有第一攪拌器(34),所述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內(nèi)設置有第二攪拌器(35)。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沉淀池(4)通過所述第四溢流口(402)與氧化池(5)連通;
所述氧化池(5)包括,由上部設置有氧化池溢流口(504)的氧化池隔板(503)分隔成的第一氧化區(qū)(501)和第二氧化區(qū)(502);
所述氧化池(5)連接有臭氧發(fā)生器(51)。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系統(tǒng)還包括清水池(6),所述氧化池(5)遠離所述第二沉淀池(4)的一側壁設置有第五溢流口(505);所述氧化池(5)通過所述第五溢流口(505)與所述清水池(6)連通;
所述第五溢流口(505)、所述第四溢流口(402)和所述氧化池溢流口(504)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6)遠離所述氧化池(5)的一側壁上設置有排液口(601),所述排液口(601)與自控式水泵(62)連接。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水池(6)連接有液位計(61),所述液位計(61)與所述自控式水泵(62)連接。
9.根據(jù)權利要求1~8任一項所述的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池(2)和所述第二沉淀池(4)的底部為倒錐形。
10.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氧化區(qū)(501)內(nèi)設置有涂覆有氧化鈦的不銹鋼網(wǎng),所述第二氧化區(qū)(502)內(nèi)裝填有活性炭顆粒。
說明書
技術領域
[0001]本申請涉及廢水處理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0002]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氨氮廢水的產(chǎn)生量也與日俱增,氨氮廢水主要來源于食品、化工、養(yǎng)殖、制藥、垃圾填埋等領域,大量氨氮廢水的排放加劇了水體富營養(yǎng)化,嚴重破壞了水體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危害人類的生活環(huán)境。
[0003]現(xiàn)有的針對高氨氮廢水的處理方法有吹脫法、生物法、離子交換法、沉淀法等。而沉淀法由于具有反應速度快、工藝簡單、不受溫度影響等優(yōu)勢,且生成的磷酸銨鎂沉淀是一種優(yōu)質的氮肥,常用于處理高濃度氨氮廢水。沉淀法的原理是向含氨氮廢水中加入含Mg2+和PO43-離子的藥劑,在堿性條件下與廢水中的NH4+反應,生成難溶的復合鹽-磷酸銨鎂沉淀MgNH4PO4·6H2O(也即鳥糞石沉淀),達到從廢水中脫除氨氮的目的,但是在傳統(tǒng)沉淀法的操作過程中,若是直接將高氨氮廢進行脫氨沉淀處理,則高氨氮廢水中的固體雜質也會因吸附在磷酸銨鎂沉淀的表面,而一同被沉淀,導致產(chǎn)生的磷酸銨鎂沉淀純度低。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4]本申請?zhí)峁┮环N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用以解決沉淀法處理高氨氮廢水時,直接將高氨氮廢水進行脫氨沉淀處理,產(chǎn)生的磷酸銨鎂沉淀純度低的問題。
[0005]本申請?zhí)峁┮环N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包括:依次設置的絮凝池、第一沉淀池、脫氨處理池和第二沉淀池;
[0006]絮凝池包括由絮凝池隔板分隔成的第一絮凝區(qū)和第二絮凝區(qū),絮凝池隔板的底部開設有絮凝池底孔,用以連通第一絮凝區(qū)和第二絮凝區(qū);第二絮凝區(qū)的一側壁的中部設置有第一溢流口,絮凝池通過第一溢流口與第一沉淀池連通;
[0007]第一絮凝區(qū)還連接有堿計量泵、pH計和絮凝劑計量泵,pH計與堿計量泵聯(lián)鎖,第二絮凝區(qū)連接有第一沉淀劑計量泵;
[0008]第一沉淀池在遠離絮凝池的一側壁的上部設置有第一溢流槽和第二溢流口,第二溢流口與第一溢流槽的內(nèi)底面平齊;第一沉淀池通過第二溢流口與脫氨處理池連通;
[0009]脫氨處理池包括由脫氨處理池隔板分隔成的第一脫氨處理區(qū)和第二脫氨處理區(qū),脫氨處理池隔板的底部開設有脫氨處理池底孔,用以連通第一脫氨處理區(qū)和第二脫氨處理區(qū);第二脫氨處理區(qū)的一側壁的中部設置有第三溢流口,脫氨處理池通過第三溢流口與第二沉淀池連通;
[0010]第一脫氨處理區(qū)還連接有磷酸鹽計量泵和鎂鹽計量泵,第二脫氨處理區(qū)還連接有第二沉淀劑計量泵;第二沉淀池在遠離脫氨處理池的一側壁的上部設置有第二溢流槽和第四溢流口,第四溢流口與第二溢流槽的內(nèi)底面平齊;第二沉淀池通過第四溢流口與氧化池連通;
[0011]氧化池包括由氧化池隔板分隔成的第一氧化區(qū)和第二氧化區(qū),第一氧化區(qū)和第二氧化區(qū)通過氧化池隔板上部的氧化池溢流口連通;
[0012]氧化池連接有臭氧發(fā)生器,用于向第一氧化區(qū)和第二氧化區(qū)內(nèi)供給臭氧。
[0013]可選地,第一沉淀池還包括兩端固定在第一沉淀池頂部的第一固定桿,以及,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桿上,另一端設置有靠近池底的開口的第一導流筒;
[0014]第二沉淀池還包括固定在第二沉淀池頂部的第二固定桿,以及,一端固定在第二固定桿上,另一端設置有靠近池底的開口的第二導流筒;
[0015]第一導流筒通過水平設置的第一導流管與第一溢流口連接,第二導流筒通過水平設置的第二導流管與第三溢流口連接。
[0016]可選地,第一導流筒整體貫通,包括筒體和擴張部,筒體一端高出液面與大氣連通,另一端與擴張部連通,擴張部向外擴張成喇叭狀;第二導流筒和第一導流筒的結構完全相同。
[0017]可選地,絮凝池還連接有羅茨風機,羅茨風機與設置在絮凝池底部且穿過絮凝池底孔的曝氣管連接。
[0018]第一脫氨處理區(qū)內(nèi)設置有第一攪拌器,第二脫氨處理區(qū)內(nèi)設置有第二攪拌器。
[0019]可選地,絮凝池還連接有pH計,pH計與堿計量泵連接。
[0020]可選地,系統(tǒng)還包括清水池,氧化池遠離第二沉淀池的一側壁設置有第五溢流口,氧化池通過第五溢流口與清水池連通,第五溢流口、第四溢流口和氧化池溢流口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0021]可選地,清水池遠離氧化池的一側壁上設置有排液口,排液口與自控式水泵連接。
[0022]可選地,清水池連接有液位計,液位計與自控式水泵連接。
[0023]可選地,第一沉淀池和第二沉淀池的底部為倒錐形。
[0024]可選地,第一氧化區(qū)內(nèi)設置有涂覆有氧化鈦的不銹鋼網(wǎng),第二氧化區(qū)內(nèi)裝填有活性炭顆粒。
[0025]本申請?zhí)峁┑母甙钡獜U水處理系統(tǒng),在脫氨處理池之前設置絮凝池和第一沉淀池,將高氨氮廢水中的固體雜質以及其他可被絮凝和沉淀的雜質除掉,提升高氨氮廢水的潔凈度,從而也提升生成的磷酸銨鎂沉淀的純度和潔凈度,能得到純度更高的磷酸銨鎂固體。此外,由于第一絮凝區(qū)的液體是通過絮凝池底孔,自下而上地進入第二絮凝區(qū),這種逆流的方式有利于絮凝后的高氨氮廢水和沉淀劑接觸,有利于提升沉淀劑的沉淀效率;并且廢水是經(jīng)過溢流的方式進入下一個處理單元,因而該系統(tǒng)還具有可連續(xù)處理高氨氮廢水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0026]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申請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xiàn)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一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申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0027]圖1為本申請一實施例提供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的示意圖;
[0028]圖2為本申請一實施例提供的第一導流筒的結構示意圖;
[0029]圖3為本申請一實施例提供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的示意圖。
[0030]附圖標記說明:
[0031]1、絮凝池;
[0032]101、第一絮凝區(qū);
[0033]102、第二絮凝區(qū);
[0034]103、絮凝池隔板;
[0035]104、絮凝池底孔;
[0036]105、第一溢流口;
[0037]151、曝氣管;
[0038]11、堿計量泵;
[0039]12、絮凝劑計量泵;
[0040]13、第一沉淀劑計量泵;
[0041]14、pH計;
[0042]15、羅茨風機;
[0043]2、第一沉淀池;
[0044]201、第一溢流槽;
[0045]202、第二溢流口;
[0046]203、第一導流筒;
[0047]2031、筒體;
[0048]2032、擴張部;
[0049]204、第一導流管;
[0050]205、第一固定桿;
[0051]3、脫氨處理池;
[0052]301、第一脫氨處理區(qū);
[0053]302、第二脫氨處理區(qū);
[0054]303、脫氨處理池隔板;
[0055]304、脫氨處理池底孔;
[0056]305、第三溢流口;
[0057]31、磷酸鹽計量泵;
[0058]32、鎂鹽計量泵;
[0059]33、第二沉淀劑計量泵;
[0060]34、第一攪拌器;
[0061]35、第二攪拌器;
[0062]4、第一沉淀池;
[0063]401、第二溢流槽;
[0064]402、第四溢流口;
[0065]403、第二導流筒;
[0066]404、第二導流管;
[0067]405、第二固定桿;
[0068]5、氧化池;
[0069]501、第一氧化區(qū);
[0070]502、第二氧化區(qū);
[0071]503、氧化池隔板;
[0072]504、氧化池溢流口;
[0073]505、第五溢流口;
[0074]51、臭氧發(fā)生器
[0075]6、清水池;
[0076]601、排液口;
[0077]61、液位計;
[0078]62、自控式水泵。
具體實施方式
[0079]為使本申請實施例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下面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诒旧暾堉械膶嵤├?,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作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也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0080]如圖1所示,本申請?zhí)峁┮环N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包括:依次設置的絮凝池1、第一沉淀池2、脫氨處理池3和第二沉淀池4;
[0081]絮凝池1包括由絮凝池隔板103分隔成的第一絮凝區(qū)101和第二絮凝區(qū)102,絮凝池隔板103的底部開設有絮凝池底孔104,用以連通第一絮凝區(qū)101和第二絮凝區(qū)102;第二絮凝區(qū)102的一側壁的中部設置有第一溢流口105,絮凝池1通過第一溢流口105與第一沉淀池2連通;
[0082]第一絮凝區(qū)101還連接有堿計量泵11、pH計14和絮凝劑計量泵12,pH計14與堿計量泵11聯(lián)鎖,第二絮凝區(qū)連接有第一沉淀劑計量泵13;
[0083]第一沉淀池2在遠離絮凝池1的一側壁的上部設置有第一溢流槽201和第二溢流口202,第二溢流口202與第一溢流槽201的內(nèi)底面平齊;第一沉淀池2通過第二溢流口202與脫氨處理池3連通;
[0084]脫氨處理池3包括由脫氨處理池隔板303分隔成的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和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脫氨處理池隔板303的底部開設有脫氨處理池底孔304,用以連通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和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的一側壁的中部設置有第三溢流口305,脫氨處理池3通過第三溢流口305與第二沉淀池4連通;
[0085]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還連接有磷酸鹽計量泵31和鎂鹽計量泵32,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還連接有第二沉淀劑計量泵33;第二沉淀池4在遠離脫氨處理池3的一側壁的上部設置有第二溢流槽401和第四溢流口402,第四溢流口402與第二溢流槽401的內(nèi)底面平齊;
[0086]本申請中,高氨氮廢水中會混有細小的固體顆粒物以及膠體。采用沉淀法欲得到并回收純度較高的磷酸銨鎂沉淀(也即鳥糞石沉淀),絮凝池1用于將高氨氮廢水中的懸浮物及固體顆粒除去,使得出水清澈。其中,通過pH計14與堿計量泵11聯(lián)鎖,堿計量泵11向絮凝池1內(nèi)定量加入堿液,將高氨氮廢水的酸堿度調控至8~9,該酸堿度是絮凝劑發(fā)揮絮凝作用的最佳酸堿度,絮凝劑計量泵12向第一絮凝區(qū)101加入絮凝劑,所使用絮凝劑比如為聚合氯化鋁、明礬等,絮凝劑的主要作用是,將高氨氮廢水中的細小顆粒物絮凝聚集成較大的顆粒便于沉淀。沉淀劑計量泵13向第二絮凝區(qū)102內(nèi)加入沉淀劑,該沉淀劑比如是聚丙烯酰胺,沉淀劑的作用是促進絮凝后的顆粒沉淀。由于第一絮凝區(qū)101的液體是通過絮凝池底孔104自下而上地進入第二絮凝區(qū)102,這種逆流的方式有利于絮凝后的高氨氮廢水和沉淀劑接觸,有利于提升沉淀劑的沉淀效率。通過絮凝池1除掉高氨氮廢水中的細小顆粒物,有利于在后續(xù)操作中獲得較高純度的磷酸銨鎂沉淀。
[0087]第一沉淀池2,用于將混有絮凝劑和沉淀劑的高氨氮廢水進行沉淀,沉淀后的高氨氮廢水的上清液進入脫氨處理池3內(nèi)進一步處理。
[0088]脫氨處理池3,第一沉淀池2中溢流出的高氨氮廢水的上清液進入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利用磷酸鹽計量泵31和鎂鹽計量泵32,向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內(nèi)投加定量的磷酸鹽和鎂鹽,比如加入的鎂鹽和磷酸鹽的量分別為高氨氮廢水中氨氮摩爾量的1.2倍和0.8倍,此時高氨氮廢水中的NH4+、Mg2+和PO43-反應生成難溶的復合鹽磷酸銨鎂沉淀MgNH4PO4·6H2O,此時生成的沉淀顆粒細小,然后再利用第二沉淀劑計量泵33加入沉淀劑,促使生成的細小的磷酸銨鎂沉淀聚沉。由于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的液體是通過脫氨處理池底孔304自下而上地進入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這種逆流的方式有利于磷酸銨鎂沉淀和沉淀劑接觸,有利于提升沉淀劑的沉淀效率。
[0089]第二沉淀池4,用于將來自脫氨處理池3的混合有磷酸銨鎂和沉淀劑的廢水靜置沉淀,池底獲得磷酸銨鎂沉淀,可回收后制成肥料,上清液則排出系統(tǒng)。
[0090]本申請?zhí)峁┑母甙钡獜U水處理系統(tǒng),在脫氨處理池3之前設置絮凝池1和第一沉淀池2,將高氨氮廢水中的固體雜質以及其他可被絮凝和沉淀的雜質除掉,提升高氨氮廢水的潔凈度,從而也提升生成的磷酸銨鎂沉淀的純度和潔凈度,能得到純度更高的磷酸銨鎂固體。此外,由于第一絮凝區(qū)101的液體是通過絮凝池底孔104,自下而上地進入第二絮凝區(qū)102,這種逆流的方式有利于絮凝后的高氨氮廢水和沉淀劑接觸,有利于提升沉淀劑的沉淀效率;并且廢水是經(jīng)過溢流的方式進入下一個處理單元,因而該系統(tǒng)還具有可連續(xù)處理高氨氮廢水的優(yōu)點。
[0091]如圖2所示,可選地,第一沉淀池2還包括兩端固定在第一沉淀池2頂部的第一固定桿205,以及,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桿205上,另一端設置有靠近池底的開口的第一導流筒203;
[0092]第二沉淀池4還包括固定在第二沉淀池4頂部的第二固定桿405,以及,一端固定在第二固定桿405上,另一端設置有靠近池底的開口的第二導流筒403;
[0093]第一導流筒203通過水平設置的第一導流管204與第一溢流口105連接,第二導流筒403通過水平設置的第二導流管404與第三溢流口305連接。
[0094]本申請中,設置開口朝向沉淀池底的導流筒,能減少水流輸入沉淀池帶來的湍流,有利于將混合有絮凝劑和沉淀劑的廢水沉淀。
[0095]如圖3所示,可選地,第一導流筒203整體貫通,包括筒體2031和擴張部2032,筒體2031一端高出液面與大氣連通,另一端與擴張部2032連通,擴張部2032向外擴張成喇叭狀;第二導流筒403和第一導流筒203的結構完全相同。
[0096]本申請中,第一導流筒203用于將混合有絮凝劑和沉淀劑的高氨氮廢水,導流至第一沉淀池2底部,減少高氨氮廢水直接進入第一沉淀池2內(nèi)后引起的湍流,并且第一導流筒203的擴張部2032,有利于降低流出的液體的流速,從而減少湍流,有利于沉淀的沉降,提升沉淀效率。
[0097]本申請中的第二導流筒403與第一導流筒203的工作原理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0098]可選地,絮凝池1還連接有羅茨風機15,羅茨風機15與設置在絮凝池1底部且穿過絮凝池底孔104的曝氣管151連接。
[0099]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內(nèi)設置有第一攪拌器34,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內(nèi)設置有第二攪拌器35。
[0100]本申請中,羅茨風機15用于向曝氣管151供給空氣,利用曝氣管151通過曝氣的方式攪拌第一絮凝區(qū)101和第二絮凝區(qū)102內(nèi)的液體,使得加入第一絮凝區(qū)101和第二絮凝區(qū)102內(nèi)的堿液、絮凝劑和沉淀劑分散均勻,提升絮凝沉淀效率。
[0101]設置第一攪拌器34和第二攪拌器35,在向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內(nèi)加入鎂鹽和磷酸鹽時,啟動第一攪拌器34,使得鎂鹽和磷酸鹽與氨氮廢水中的氨氮反應更充分,提升除去高氨氮廢水中總氮的效率和效果。加入沉淀劑后,啟動第二攪拌器35,促進沉淀劑和生成的沉淀之間的接觸,提升沉淀效率。
[0102]如圖3所示,可選地,第二沉淀池4通過第四溢流口402與氧化池5連通;
[0103]氧化池5包括由氧化池隔板503分隔成的第一氧化區(qū)501和第二氧化區(qū)502,第一氧化區(qū)501和第二氧化區(qū)502通過氧化池隔板503上部的氧化池溢流口504連通;
[0104]氧化池5連接有臭氧發(fā)生器51,用于向第一氧化區(qū)501和第二氧化區(qū)502內(nèi)供給臭氧。
[0105]可選地,第一氧化區(qū)501內(nèi)設置有涂覆有氧化鈦的不銹鋼網(wǎng),第二氧化區(qū)502內(nèi)裝填有活性炭顆粒。本申請中,氧化鈦對臭氧氧化氨氮廢水有催化作用,加速臭氧的氧化效率。利用活性炭顆粒本身微孔及介孔的特性,既能提升臭氧的氧化效率,又可作為吸附劑,進一步凈化水質。
[0106]本申請中,經(jīng)過前置裝置將高氨氮廢水中的大部分氨氮以磷酸銨鎂沉淀的形式除掉,此時處理后的水為低濃度氨氮含量的廢水,欲將廢水中的氨氮清除的更加徹底,則需將上清液進一步凈化,設置氧化池5,利用與氧化池5連接的臭氧發(fā)生器51向氧化池5內(nèi)供給臭氧,能將廢水中殘余的氨氮氧化以進一步除去,將氨氮除去地更徹底。
[0107]將氧化池5利用氧化池隔板503分隔為第一氧化區(qū)501和第二氧化區(qū)502,且第一氧化區(qū)501內(nèi)設置有涂覆有氧化鈦的不銹鋼網(wǎng),第二氧化區(qū)502內(nèi)裝填有活性炭顆粒,將來自第二沉淀池4輸出的水,再進行兩級氧化進一步將水凈化,以提升其潔凈度。
[0108]可選地,本申請的系統(tǒng)還包括清水池6,氧化池5遠離第二沉淀池4的一側壁設置有第五溢流口505,氧化池5通過第五溢流口505與清水池6連通,第五溢流口505、第四溢流口402和氧化池溢流口504在同一水平高度上。
[0109]本申請中,清水池6用于暫時存儲處理后的清水,通過清水池6可將處理后的清水回用,比如供給工廠內(nèi)的清洗車間。
[0110]可選地,清水池6遠離氧化池5的一側壁上設置有排液口601排液口601與自控式水泵62連接。
[0111]可選地,清水池6連接有液位計61,液位計61與自控式水泵62連接。
[0112]本申請中,液位計61可監(jiān)控清水池6內(nèi)水位的高度,并將水位高度數(shù)據(jù)反饋給自控式水泵62,當清水池6內(nèi)的水位高度高于預設水位高位高度比如1m時,啟動自控式水泵62將清水池6內(nèi)的水排出;當清水池6內(nèi)的液面高度低于預設水位低位高度,比如為20cm時,關閉自控式水泵62。設置自控式水泵62并且連接液位計61,可實時、自動地將清水池6內(nèi)的水排出,具有無需人工操作、及時、省時省力的優(yōu)點。
[0113]可選地,第一沉淀池2和第二沉淀池4的底部為倒錐形。
[0114]本申請中,倒錐形的沉淀池,有利于提升沉淀的沉降速率,還方便沉淀在此積聚。
[0115]本申請?zhí)峁┑母甙钡獜U水處理系統(tǒng),其工作流程如下:
[0116]將高氨氮廢水輸入絮凝池1中,高氨氮廢水先進入第一絮凝區(qū)101,再通過絮凝池底孔104進入第二絮凝區(qū)102內(nèi),與第一絮凝區(qū)101連接的pH計14監(jiān)測絮凝池1內(nèi)高氨氮廢水的酸堿度,并將酸堿度數(shù)據(jù)反饋給堿計量泵11,堿計量泵11根據(jù)pH計14反饋的酸堿度數(shù)據(jù),定量地向絮凝池1內(nèi)加入濃度比如為30%wt的氫氧化鈉溶液,將絮凝池1內(nèi)的高氨氮廢水的酸堿度控制在8~9之間。
[0117]然后,絮凝劑計量泵12向第一絮凝區(qū)101內(nèi)的廢水定量加入絮凝劑,該絮凝劑比如是聚合氯化鋁,添加了絮凝劑的高氨氮廢水進入第二絮凝區(qū)102內(nèi),與第二絮凝區(qū)102連接的第一沉淀劑計量泵13,向第二絮凝區(qū)102內(nèi)的高氨氮廢水定量投加沉淀劑,該沉淀劑比如是聚丙烯酰胺。
[0118]絮凝池1連接有羅茨風機15,羅茨風機15與設置在絮凝池1底部且穿過絮凝池底孔104的曝氣管151連接,羅茨風機15向曝氣管151內(nèi)供給空氣,利用曝氣管151的曝氣作用,將絮凝池1內(nèi)的液體攪拌,使得絮凝池1內(nèi)的高氨氮廢水與堿、絮凝劑和沉淀劑混合均勻,促進高氨氮廢水內(nèi)的細小顆粒物沉淀。
[0119]混合了沉淀劑和絮凝劑的高氨氮廢水,通過第一溢流口105進入第一沉淀池2中,靜置沉淀。沉淀后的高氨氮廢水,其上清液通過溢流的方式進入第一沉淀池2內(nèi)的第一溢流槽201內(nèi),再通過第二溢流口202進入脫氨處理池3內(nèi)。
[0120]高氨氮廢水上清液先進入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再經(jīng)過脫氨處理池隔板303底部的脫氨處理池底孔304進入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內(nèi),與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連接的磷酸鹽計量泵31和鎂鹽計量泵32,定量地向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內(nèi)加入預設比例的鎂鹽和磷酸鹽,比如加入的鎂鹽和磷酸鹽的量分別為高氨氮廢水中氨氮摩爾量的1.2倍和0.8倍,在第一攪拌器34的攪拌下鎂鹽和磷酸鹽與游離氨氮反應,第一脫氨處理區(qū)301內(nèi)會生成大量細小的磷酸銨鎂沉淀,再通過與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連接的第二沉淀劑計量泵33,向第二脫氨處理區(qū)302內(nèi)加入定量的沉淀劑,該沉淀劑比如為聚丙烯酰胺,并利用第二攪拌器35攪拌,再將混有磷酸銨鎂沉淀和沉淀劑的廢水通過第三溢流口305進入第二沉淀池4內(nèi)。
[0121]混有磷酸銨鎂沉淀和沉淀劑的廢水在第二沉淀池4內(nèi)靜置沉淀,上清液通過溢流的方式進入第二溢流槽401,再通過第四溢流口402進入氧化池5內(nèi)。
[0122]進入氧化池5內(nèi)的上清液,先進入第一氧化區(qū)501內(nèi),第一氧化區(qū)501內(nèi)設置有涂覆有氧化鈦的不銹鋼網(wǎng),第二氧化區(qū)502內(nèi)裝填有活性炭顆粒,氧化鈦對臭氧氧化氨氮廢水有催化作用,加速臭氧的氧化效率。活性炭顆粒本身微孔的特性,既能提升臭氧的氧化效率,又可吸附雜質,進一步凈化水質。進入氧化池5內(nèi)的上清液,被臭氧發(fā)生器51供給的臭氧第一次氧化后,再通過氧化池隔板503上的氧化池溢流口504溢流進入第二氧化區(qū)502內(nèi),經(jīng)過臭氧發(fā)生器51供給的臭氧二次氧化后,即可通過第五溢流口505排至清水池6。
[0123]將經(jīng)過氧化池5氧化處理后的水轉入清水池6內(nèi),清水池6遠離氧化池5的一側壁上設置有排液口601,排液口601與自控式水泵62連接,利用自控式水泵62通過排液口601將清水池6內(nèi)的水排出,清水池6還連接有液位計61,液位計61與自控式水泵62連接,液位計61將清水池6內(nèi)水位高度反饋給自控式水泵62,當清水池6內(nèi)液位高于預設水位高位高度時,自控式水泵62啟動,將清水池6內(nèi)水排出,若清水池6內(nèi)液位低于預設水位低位高度,則自控式水泵62關閉,停止排水。
[0124]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申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申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申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
全文PDf
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pdf
聲明:
“高氨氮廢水處理系統(tǒng)”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