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發(fā)明涉及潛水泵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
背景技術:
2.潛水泵是深井提水的重要設備。使用時整個機組潛入水中工作,把地下水提取到地表,是生活用水、礦山搶險、工業(yè)冷卻、農田灌溉、海水提升、輪船調載,還可用于噴泉景觀,在使用潛水泵結束后,需要對潛水泵上的線纜進行纏繞。
3.但是,傳統的潛水泵上并沒有設置對線纜進行纏繞的裝置,大部分是直接將潛水泵從深井內手動將其拉上來,然后將線纜堆疊在一起,這樣容易導致線纜纏繞在一起,在后期使用時需要花費較多時間對其進行解開,降低了工作效率。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種新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5.本發(fā)明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有效防止線纜纏繞,提高工作效率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
6.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提供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包括:底板;兩個固定座,兩個所述固定座均固定安裝在所述底板的頂部;轉動桿,所述轉動桿轉動安裝在兩個所述固定座相互靠近的一側外壁上,所述轉動桿的兩端分別延伸至兩個所述固定座外并固定安裝有把手;繞線輪,所述繞線輪固定套設在所述轉動桿上;橫板,所述橫板固定安裝在所述繞線輪上;螺紋桿,所述螺紋桿螺紋安裝在所述橫板的底部,所述螺紋桿的頂端延伸至所述橫板的上方并固定安裝有旋鈕;弧塊,所述弧塊轉動安裝在所述螺紋桿的底端;防護箱,所述防護箱設置在所述底板的頂部;四個壓縮彈簧,四個所述壓縮彈簧分別固定安裝在所述防護箱的兩側內壁上;兩個抵塊,兩個所述抵塊分別固定安裝在相對應的所述壓縮彈簧上;腔體,所述腔體開設在所述底板上;支撐塊,所述支撐塊固定安裝在所述腔體的內壁上;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固定安裝在所述支撐塊的頂部;兩個夾持機構,兩個所述夾持機構均設置在所述連接桿上。
7.優(yōu)選的,所述夾持機構包括連接板、凹槽、兩個安裝槽、兩個安裝桿、兩個安裝塊、兩個彈簧和夾持板,所述連接板設置在所述腔體內,所述凹槽開設在所述連接板的一側外壁上,所述連接桿延伸至所述凹槽內,兩個所述安裝槽分別開設在所述連接桿的頂部與底部,兩個所述安裝桿分別固定安裝在兩個所述安裝槽的內壁上,兩個所述安裝塊分別滑動套設在兩個所述安裝桿上,兩個所述安裝塊相互遠離的一側外壁均與所述凹槽的內壁固定連接,兩個所述彈簧分別套設在兩個所述安裝桿上,兩個所述彈簧的一端分別與兩個所述安裝槽的內壁固定連接,兩個所述彈簧的另一端分別與兩個所述安裝塊的一側外壁固定連接,所述夾持板固定安裝在所述連接板的頂部,所述夾持板的頂部延伸至所述底板的上方并與所述防護箱的外壁相接觸。
8.優(yōu)選的,兩個所述安裝塊的一側外壁上分別開設有滑孔,兩個所述安裝桿分別貫
穿兩個所述滑孔并與兩個所述滑孔的內壁滑動連接。
9.優(yōu)選的,所述腔體的內壁上開設有兩個滑槽,所述連接板的底部固定安裝有滑塊,所述滑塊的底部延伸至所述滑槽內并與所述滑槽的內壁滑動連接。
10.優(yōu)選的,所述底板的頂部開設有通槽,所述通槽與所述腔體相連通,所述夾持板貫穿所述通槽并與所述通槽的內壁滑動連接。
11.優(yōu)選的,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四個呈矩形分布的萬向輪,所述底板的一側外壁上固定安裝有扶板。
12.優(yōu)選的,所述防護箱的頂部鉸接安裝有箱門,所述箱門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提手,所述防護箱的一側外壁開設有穿線孔。
13.優(yōu)選的,所述繞線輪的一側外壁上開設有限位槽,所述弧塊的一側外壁固定安裝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延伸至所述限位槽內并與所述限位槽的內壁滑動連接。
14.與相關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提供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5.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在螺紋桿和弧塊的相互配合下,能將線纜固定在繞線輪上,通過設置的繞線輪能將線纜進行纏繞,防止其發(fā)生纏繞現象,通過設置的夾持機構防止在運輸潛水泵時發(fā)生傾倒而導致損壞的現象,通過設置的防護箱對潛水泵有一定保護作用,從而提高其收納的整齊性。
附圖說明
16.圖1為本發(fā)明提供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17.圖2為圖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圖;
18.圖3為本發(fā)明提供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的正視結構示意圖;
19.圖4為圖3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圖;
20.圖5為本發(fā)明提供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
21.圖中標號:1、底板;2、固定座;3、轉動桿;4、繞線輪;5、橫板;6、螺紋桿;7、弧塊;8、防護箱;9、壓縮彈簧;10、抵塊;11、腔體;12、支撐塊;13、連接桿;14、連接板;15、凹槽;16、安裝槽;17、安裝桿;18、安裝塊;19、彈簧;20、夾持板。
具體實施方式
22.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
23.請結合參閱圖1-圖5,其中,圖1為本發(fā)明提供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所示的a部放大示意圖;圖3為本發(fā)明提供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的正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圖3所示的b部放大示意圖;圖5為本發(fā)明提供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的一種較佳實施例的側視結構示意圖。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包括:底板1;兩個固定座2,兩個所述固定座2均固定安裝在所述底板1的頂部;轉動桿3,所述轉動桿3轉動安裝在兩個所述固定座2相互靠近的一側外壁
上,所述轉動桿3的兩端分別延伸至兩個所述固定座2外并固定安裝有把手;繞線輪4,所述繞線輪4固定套設在所述轉動桿3上;橫板5,所述橫板5固定安裝在所述繞線輪4上;螺紋桿6,所述螺紋桿6螺紋安裝在所述橫板5的底部,所述螺紋桿6的頂端延伸至所述橫板5的上方并固定安裝有旋鈕;弧塊7,所述弧塊7轉動安裝在所述螺紋桿6的底端;防護箱8,所述防護箱8設置在所述底板1的頂部;四個壓縮彈簧9,四個所述壓縮彈簧9分別固定安裝在所述防護箱8的兩側內壁上;兩個抵塊10,兩個所述抵塊10分別固定安裝在相對應的所述壓縮彈簧9上;腔體11,所述腔體11開設在所述底板1上;支撐塊12,所述支撐塊12固定安裝在所述腔體11的內壁上;連接桿13,所述連接桿13固定安裝在所述支撐塊12的頂部;兩個夾持機構,兩個所述夾持機構均設置在所述連接桿13上。
24.所述夾持機構包括連接板14、凹槽15、兩個安裝槽16、兩個安裝桿17、兩個安裝塊18、兩個彈簧19和夾持板20,所述連接板14設置在所述腔體11內,所述凹槽15開設在所述連接板14的一側外壁上,所述連接桿13延伸至所述凹槽15內,兩個所述安裝槽16分別開設在所述連接桿13的頂部與底部,兩個所述安裝桿17分別固定安裝在兩個所述安裝槽16的內壁上,兩個所述安裝塊18分別滑動套設在兩個所述安裝桿17上,兩個所述安裝塊18相互遠離的一側外壁均與所述凹槽15的內壁固定連接,兩個所述彈簧19分別套設在兩個所述安裝桿17上,兩個所述彈簧19的一端分別與兩個所述安裝槽16的內壁固定連接,兩個所述彈簧19的另一端分別與兩個所述安裝塊18的一側外壁固定連接,所述夾持板20固定安裝在所述連接板14的頂部,所述夾持板20的頂部延伸至所述底板1的上方并與所述防護箱8的外壁相接觸。
25.兩個所述安裝塊18的一側外壁上分別開設有滑孔,兩個所述安裝桿17分別貫穿兩個所述滑孔并與兩個所述滑孔的內壁滑動連接。
26.所述腔體11的內壁上開設有兩個滑槽,所述連接板14的底部固定安裝有滑塊,所述滑塊的底部延伸至所述滑槽內并與所述滑槽的內壁滑動連接。
27.所述底板1的頂部開設有通槽,所述通槽與所述腔體11相連通,所述夾持板20貫穿所述通槽并與所述通槽的內壁滑動連接。
28.所述底板1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四個呈矩形分布的萬向輪,所述底板1的一側外壁上固定安裝有扶板。
29.所述防護箱8的頂部鉸接安裝有箱門,所述箱門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提手,所述防護箱8的一側外壁開設有穿線孔。
30.所述繞線輪4的一側外壁上開設有限位槽,所述弧塊7的一側外壁固定安裝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延伸至所述限位槽內并與所述限位槽的內壁滑動連接。
31.本發(fā)明提供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32.使用時,推動扶板,扶板帶動底板1運動,通過四個萬向輪方便對本裝置進行移動,打開箱門,將潛水泵上的線纜從防護箱8內穿入穿線孔內然后延伸至防護箱8外,然后將潛水泵放入防護箱8內,潛水泵擠壓抵塊10,抵塊10擠壓壓縮彈簧9,壓縮彈簧9呈壓縮狀態(tài),存儲一定彈性勢能,從而可對不同大小的潛水泵進行固定,將線纜纏繞在繞線輪4上,使得線纜位于弧塊7的下方,轉動旋鈕,旋鈕帶動螺紋桿6轉動,螺紋桿6帶動弧塊7向下運動,弧塊7上的限位塊在限位槽內滑動,從而使得弧塊7對線纜進行固定在繞線輪4上,轉動把手,把手帶動轉動桿3轉動,轉動桿3帶動繞線輪4轉動,從而能將線纜進行纏繞在繞線輪4上,然后將
本裝置移動至深井處,拉動夾持板20,夾持板20帶動連接板14運動,連接板14帶動安裝塊18運動,安裝塊18在安裝桿17上滑動,安裝塊18擠壓彈簧19,彈簧19呈壓縮狀態(tài),存儲一定彈性勢能,連接板14上的滑塊在滑槽內滑動,從而使得兩個夾持板20相互遠離,防護箱8失去夾持板20的限定,提起提手,將防護箱8扔進深井內,潛水泵上的線纜在繞線輪4上自動松解,從而在使用潛水泵時不會發(fā)生繞繞現象,當使用結束后,將潛水泵從深井內拉上來,將防護箱8放置在兩個夾持板20之間,拉動兩個夾持板20,使得夾持板20相互遠離,從而能將防護箱8進行固定,防止在運送潛水泵時,發(fā)生傾倒而導致損壞現象,然后轉動把手,把手帶動轉動桿3轉動,轉動桿3帶動繞線輪4轉動,從而能將線纜進行纏繞在繞線輪4上,大大提高了防止線纜纏繞的效果和工作效率。
33.與相關技術相比較,本發(fā)明提供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4.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在螺紋桿6和弧塊7的相互配合下,能將線纜固定在繞線輪4上,通過設置的繞線輪4能將線纜進行纏繞,防止其發(fā)生纏繞現象,通過設置的夾持機構防止在運輸潛水泵時發(fā)生傾倒而導致損壞的現象,通過設置的防護箱8對潛水泵有一定保護作用,從而提高其收納的整齊性。
35.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發(fā)明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發(fā)明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或等效流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它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發(fā)明的專利保護范圍內。技術特征:
1.一種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兩個固定座,兩個所述固定座均固定安裝在所述底板的頂部;轉動桿,所述轉動桿轉動安裝在兩個所述固定座相互靠近的一側外壁上,所述轉動桿的兩端分別延伸至兩個所述固定座外并固定安裝有把手;繞線輪,所述繞線輪固定套設在所述轉動桿上;橫板,所述橫板固定安裝在所述繞線輪上;螺紋桿,所述螺紋桿螺紋安裝在所述橫板的底部,所述螺紋桿的頂端延伸至所述橫板的上方并固定安裝有旋鈕;弧塊,所述弧塊轉動安裝在所述螺紋桿的底端;防護箱,所述防護箱設置在所述底板的頂部;四個壓縮彈簧,四個所述壓縮彈簧分別固定安裝在所述防護箱的兩側內壁上;兩個抵塊,兩個所述抵塊分別固定安裝在相對應的所述壓縮彈簧上;腔體,所述腔體開設在所述底板上;支撐塊,所述支撐塊固定安裝在所述腔體的內壁上;連接桿,所述連接桿固定安裝在所述支撐塊的頂部;兩個夾持機構,兩個所述夾持機構均設置在所述連接桿上。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夾持機構包括連接板、凹槽、兩個安裝槽、兩個安裝桿、兩個安裝塊、兩個彈簧和夾持板,所述連接板設置在所述腔體內,所述凹槽開設在所述連接板的一側外壁上,所述連接桿延伸至所述凹槽內,兩個所述安裝槽分別開設在所述連接桿的頂部與底部,兩個所述安裝桿分別固定安裝在兩個所述安裝槽的內壁上,兩個所述安裝塊分別滑動套設在兩個所述安裝桿上,兩個所述安裝塊相互遠離的一側外壁均與所述凹槽的內壁固定連接,兩個所述彈簧分別套設在兩個所述安裝桿上,兩個所述彈簧的一端分別與兩個所述安裝槽的內壁固定連接,兩個所述彈簧的另一端分別與兩個所述安裝塊的一側外壁固定連接,所述夾持板固定安裝在所述連接板的頂部,所述夾持板的頂部延伸至所述底板的上方并與所述防護箱的外壁相接觸。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個所述安裝塊的一側外壁上分別開設有滑孔,兩個所述安裝桿分別貫穿兩個所述滑孔并與兩個所述滑孔的內壁滑動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體的內壁上開設有兩個滑槽,所述連接板的底部固定安裝有滑塊,所述滑塊的底部延伸至所述滑槽內并與所述滑槽的內壁滑動連接。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頂部開設有通槽,所述通槽與所述腔體相連通,所述夾持板貫穿所述通槽并與所述通槽的內壁滑動連接。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底部固定安裝有四個呈矩形分布的萬向輪,所述底板的一側外壁上固定安裝有扶板。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護箱的頂部鉸接安裝有箱門,所述箱門的頂部固定安裝有提手,所述防護箱的一側外壁開設有穿線孔。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繞線輪的一側外壁上開設有限位槽,所述弧塊的一側外壁固定安裝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延伸至所述限位槽內并與所述限位槽的內壁滑動連接。
技術總結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所述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包括底板;兩個固定座,兩個所述固定座均固定安裝在所述底板的頂部;轉動桿,所述轉動桿轉動安裝在兩個所述固定座相互靠近的一側外壁上,所述轉動桿的兩端分別延伸至兩個所述固定座外并固定安裝有把手;繞線輪,所述繞線輪固定套設在所述轉動桿上;橫板,所述橫板固定安裝在所述繞線輪上;螺紋桿,所述螺紋桿螺紋安裝在所述橫板的底部,所述螺紋桿的頂端延伸至所述橫板的上方并固定安裝有旋鈕;弧塊,所述弧塊轉動安裝在所述螺紋桿的底端。本發(fā)明提供的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具有使用方便、有效防止線纜纏繞,提高工作效率的優(yōu)點。提高工作效率的優(yōu)點。提高工作效率的優(yōu)點。
技術研發(fā)人員:汪華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湖南朝陽泵業(y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術研發(fā)日:2020.10.10
技術公布日:2022/4/12
聲明:
“深井潛水泵防線纜纏繞裝置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