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国产精品粉嫩|亚洲精品精品无码专区|国产在线无码精品电影网|午夜无码久久久久久国产|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动图|国产在线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伊人久久久久久久久影院|中文字幕日韩av在线一区二区

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傳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術頻道 >

> 大氣治理技術

> 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及注入工藝的制作方法

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及注入工藝的制作方法

841   編輯:中冶有色技術網(wǎng)   來源:博山水泵制造廠  
2023-11-07 16:03:50
一種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及注入工藝的制作方法

1.一種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及注入工藝,屬于二氧化碳輸送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2.隨著排放要求越來越嚴格,二氧化碳作為主要的溫室氣體,其排放受到嚴格的限制,以往部分二氧化碳被注入開采后期的油井內(nèi),利用二氧化碳的壓力驅使油井內(nèi)的二氧化碳向井口移動,即二氧化碳驅油,但是以往是先將化工企業(yè)生產(chǎn)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二氧化碳增壓至液態(tài),然后利用罐車將液態(tài)二氧化碳輸送至油區(qū),再利用泵送裝置將二氧化碳送入油井內(nèi)。

3.現(xiàn)在油井不僅使用二氧化碳驅油,還成為埋存二氧化碳極佳場所,但是利用罐車輸送二氧化碳的成本過高,限制了二氧化碳的埋存,而如果利用管道直接將氣態(tài)二氧化碳輸送至油區(qū),成本將極大的降低,但是目前并沒有適合氣態(tài)二氧化碳輸送的設備,主要原因在于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zhì)非常復雜,氣態(tài)與液態(tài)混合,不利于輸送。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4.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及注入工藝,能夠輸送氣態(tài)與液態(tài)二氧化碳,輸送穩(wěn)定,降低二氧化碳的輸送成本。

5.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該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氧化碳輸送管道和二氧化碳增壓裝置,二氧化碳增壓裝置的進氣口連通二氧化碳輸送管道,二氧化碳增壓裝置的排氣口連通二氧化碳注入口,在二氧化碳增壓裝置的排氣口與二氧化碳注入口之間設有二氧化碳注入閥,二氧化碳輸送管道上設有加熱機構,二氧化碳注入閥與二氧化碳注入口之間還設有第一排空管路,第一排空管路上設有排空閥。

6.優(yōu)選的,所述加熱機構與二氧化碳增壓裝置之間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上連接有壓力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連接控制柜。

7.優(yōu)選的,所述二氧化碳增壓裝置的排氣口一側設有集成塊,集成塊連接有溫度傳感器和壓力變送器,集成塊通過第一安全閥連接安全放空管路,加熱機構入口側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通過第二排空管路連接第一排空管路,第二排空管路與安全放空管路之間通過第二安全閥連接。

8.優(yōu)選的,所述二氧化碳增壓裝置包括泵頭本體、進料閥板、復位彈簧、活塞和缸套,泵頭本體與缸套相對固定,進料閥板以及活塞活動設置在缸套內(nèi),泵頭本體上開設有進料口和排料口,在排料口處設有排氣單向閥和復位彈簧,泵頭本體上開設有彈簧固定孔,復位彈簧設置在彈簧固定孔內(nèi),復位彈簧設置在泵頭本體與進料閥板之間,復位彈簧使進料閥板密封進料口,進料閥板上開設有連通缸套內(nèi)腔與單向閥的過孔。

9.優(yōu)選的,所述泵頭本體包括泵頭殼體、閥座壓套和閥座,泵頭殼體與缸套固定連接,閥座壓套與閥座固定在泵頭殼體內(nèi),排料口與進料口均開設在閥座壓套上,閥座上開設有連通進料口的多個進料通道,彈簧固定孔開設在閥座上,閥座設置在閥座壓套與進料閥

板之間。

10.優(yōu)選的,所述彈簧固定孔內(nèi)設有彈簧拉桿,彈簧拉桿的一端與進料閥板固定連接,復位彈簧設置在彈簧拉桿的外側,彈簧拉桿遠離進料閥板的一端彈簧固定孔設有彈簧擋臺,復位彈簧的兩端分別與彈簧擋臺、閥座相對固定。

11.優(yōu)選的,所述缸套上開設有冷卻液孔,活塞設置在進料閥板與冷卻液孔之間,在活塞的活塞桿與缸套之間設有冷卻腔,冷卻腔連接有泄露檢測裝置。

12.一種使用上述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的二氧化碳注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開機前,首先打開二氧化碳注入閥,使二氧化碳增壓裝置與二氧化碳注入口之間的管路開通,打開第一排空管路上的排空閥;2)、打開加熱機構,加熱二氧化碳輸送管道內(nèi)的二氧化碳,開啟二氧化碳增壓裝置,開始將二氧化碳注入;3)、注入完成后,先關閉加熱機構,關閉二氧化碳注入閥和排空閥,使二氧化碳返回到管道內(nèi),確保零排放。

13.優(yōu)選的,步驟2)中當溫度傳感器檢測到達溫度設定溫度時,打開二氧化碳增壓裝置入口側的進氣閥門。

14.優(yōu)選的,步驟2)中還通過壓力傳感器檢測二氧化碳輸送管道內(nèi)的壓力,當二氧化碳增壓裝置內(nèi)的壓力和管路壓力平衡后,開啟二氧化碳增壓裝置。

15.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該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的上述技術方案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發(fā)明在二氧化碳輸送管道上設有加熱機構,首先對二氧化碳輸送管道內(nèi)的二氧化碳進行加熱,避免其形成干冰,保證二氧化碳的正常輸送。

16.在加熱機構與二氧化碳增壓裝置之間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上連接有壓力傳感器,在壓力傳感器監(jiān)測到二氧化碳增壓裝置內(nèi)的壓力與二氧化碳輸送管道內(nèi)的壓力相等時再開啟二氧化碳增壓裝置,確保二氧化碳增壓裝置正常工作,避免高壓導致二氧化碳增壓裝置損壞。

17.二氧化碳增壓裝置的進料口與排料口設置在泵頭本體上,并利用進料閥板密封進料口,在活塞排氣行程中,進料閥板能夠與泵頭本體緊密貼合,而復位彈簧完全收縮至彈簧固定孔內(nèi),整個泵腔內(nèi)沒有任何多余的空隙,可以極大地提高泵的容積效率,能夠達到99.9%,而且該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不僅可以單獨輸送氣態(tài)二氧化碳,還可以輸送氣液混合狀態(tài)的二氧化碳,滿足復雜的二氧化碳輸送要求。

附圖說明

18.圖1為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實施例1的示意圖。

19.圖2為實施例1二氧化碳增壓裝置的示意圖。

20.圖3為圖2中a處的局部放大圖。

21.圖4為圖2中b-b處的剖視圖。

22.圖5為密封塞的主視圖。

23.圖6為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實施例2的示意圖。

24.其中:1、泵頭本體

??

2、缸套

??

3、活塞

??

4、進料閥板

??

5、壓套

??

6、閥座

??

7、泵頭殼

??

8、密封塞

??

9、進料口

??

10、排料口

??

11、冷卻液孔

??

12、活塞桿

??

13、填料密封組件

??

14、復位彈簧

??

15、彈簧拉桿

??

16、第一密封臺

??

17、第二密封臺

??

18、排料滑槽

??

19、進料通道

??

20、排料槽

??

21、冷卻腔

??

22、彈簧固定孔

??

23、排料孔

??

101-二氧化碳輸送管道

??

102-汽化器

??

103-輸送閘閥

??

104-壓力傳感器

??

105-二氧化碳增壓裝置

??

106-集成塊

??

107-二氧化碳注入閥

??

108-二氧化碳注入口

??

109-控制柜

??

110-泄露檢測裝置

??

111-第一排空管路

??

112-第一排空閥

??

113-第二排空閥

??

114-安全閥

??

115-溫度傳感器。

具體實施方式

25.圖1~5是該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的最佳實施例,下面結合附圖1~6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說明。

26.實施例1參照圖1,該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包括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和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進氣口連通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上設有輸送閘閥103,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排氣口連通二氧化碳注入口108,在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排氣口與二氧化碳注入口108之間設有二氧化碳注入閥107,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上設有加熱機構,二氧化碳注入閥107與二氧化碳注入口108之間還設有第一排空管路111,第一排空管路111上設有第一排空閥112。

27.本實施例中的加熱機構為汽化器102,通過汽化器102對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內(nèi)的二氧化碳進行加熱,避免二氧化碳形成干冰,確保二氧化碳能夠正常輸送。在汽化器102與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之間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上連接有壓力傳感器104,壓力傳感器104連接控制柜109。汽化器102出口側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上設有溫度傳感器115。

28.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排氣口一側設有集成塊106,集成塊106連接有溫度傳感器和壓力變送器,集成塊106通過第一安全閥114連接安全放空管路,加熱機構入口側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通過第二排空管路連接第一排空管路111,第二排空管路與安全放空管路之間通過第二安全閥114連接。

29.在汽化器102入口側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還連接有第二排空管路,第二排空管路上設有第二排空閥113,集成塊106還連接有一根安全放空管路,第二排空管路與安全放空管路之間設有安全閥114。另外,在集成塊106出口側通過第三排空閥116連通第一排空管路111,二氧化碳注入口108通過第四排空閥117連通第一排空管路111。

30.參見圖2~5,該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包括泵頭本體1、進料閥板4、復位彈簧14、活塞3和缸套2,泵頭本體1固定在缸套2的一端,缸套2的另一端設有填料密封組件13,進料閥板4以及活塞3活動設置在缸套2內(nèi),進料閥板4設置在活塞3的一側,活塞3的另一側連接活塞桿12,活塞桿12伸出缸套2的一端穿過填料密封組件13后連接動力機構,泵頭本體1上開設有進料口9和排料口10,在排料口10處設有排氣單向閥,泵頭本體1上開設有彈簧固定孔22,復位彈簧14設置在彈簧固定孔22內(nèi),復位彈簧14設置在泵頭本體1與進料閥板4之間,復位彈簧14使進料閥板4密封進料口9,進料閥板4上開設有連通缸套2內(nèi)腔與排氣單向閥的過孔。

31.以附圖方位為例,當活塞桿12帶動活塞3向右側移動時,外部的二氧化碳管路中的壓力使得二氧化碳推動彈簧拉桿15和進料閥板4克服復位彈簧14的阻力向右側移動,活塞3繼續(xù)向右側移動,在進料閥板4與活塞3之間形成容納二氧化碳的泵腔,二氧化碳經(jīng)過進料

閥板4上的過孔進入泵腔內(nèi),然后活塞桿12推動活塞3向左側移動,泵腔內(nèi)的二氧化碳被壓縮,此時泵腔內(nèi)的壓力大于外部的二氧化碳管路中的壓力,從而使得復位彈簧14帶動進料閥板4快速向左側移動,關閉進料口9,泵腔內(nèi)的二氧化碳經(jīng)過進料閥板4上的過孔、排氣單向閥后由排料口10排出,完成一個動作循環(huán)。

32.泵頭本體1包括泵頭殼7、壓套5和閥座6,泵頭殼7與缸套2固定連接,壓套5與閥座6固定在泵頭殼7內(nèi),壓套5和泵頭殼7螺紋連接并且之間用紫銅密封墊密封,排料口10與進料口9均開設在壓套5上,泵頭殼7的一端設有連通排料口10和進料口9的管路接口,閥座6上開設有連通進料口9的多個進料通道19,多個彈簧固定孔22開設在閥座6上,彈簧固定孔22與進料通道19交替設置,閥座6設置在壓套5與進料閥板4之間。

33.彈簧固定孔22內(nèi)設有彈簧拉桿15,彈簧拉桿15的一端與進料閥板4固定連接,復位彈簧14設置在彈簧拉桿15的外側,彈簧拉桿15的另一端設有彈簧擋塊,復位彈簧14的兩端分別與彈簧擋塊、閥座6相對固定。

34.壓套5與閥座6上開設有相連通的排料滑槽18,排料單向閥為滑動設置在排料滑槽18內(nèi)的密封塞8,密封塞8的側部開設有多個排料槽20,閥座6右端中部開設有連通排料滑槽18的排料孔23,排料孔23的直徑小于排料滑槽18的直徑,密封塞8的一端密封排料孔23。

35.進料閥板4為環(huán)形結構,進料閥板4的中部為過孔,活塞3的端部設有插入過孔內(nèi)的第一密封臺16,第一密封臺16上還設有插入排料孔23內(nèi)的第二密封臺17。第一密封臺16和第二密封臺17分別將將進料閥板4上的過孔以及壓套5上的排料孔23密封,從而防止在二氧化碳在過孔和排料孔23內(nèi)存留,進而使得該泵具有極高的容積效率。

36.本實施例的第一密封臺16和第二密封臺17均為錐形臺,便于進行導向,確保第一密封臺16準確插入過孔內(nèi),第二密封臺17準確插入排料孔23內(nèi)。過孔和排料孔23可以設置為圓柱形孔,也可以設置為相配合的錐形孔,當過孔和排料孔23為圓柱形孔時,在第一密封臺16與過孔之間,第二密封臺17與排料孔23之間會存在一定的間隙,但是該間隙較小,對泵的容積效率不會產(chǎn)生大的影響。

37.本實施例在缸套2上還開設有冷卻液孔11,活塞3設置在進料閥板4與冷卻液孔11之間,活塞桿12在連續(xù)往復工作過程中與填料密封組件13不斷接觸,活塞桿12發(fā)熱嚴重,本實施例通過冷卻液孔11就可以實現(xiàn)對活塞桿12的冷卻,活塞3與進料閥板4之間形成泵腔,活塞3的另一側與缸套2之間則形成了冷卻腔21,冷卻腔21連接泄露檢測裝置110。當活塞桿12向左側移動時,冷卻液被抽吸至冷卻腔21內(nèi),當活塞桿12向右側移動時,冷卻液則被排出冷卻腔21,不需要外接動力,利用活塞桿12的往復移動實現(xiàn)冷卻液的進液和排液,冷卻液通常為水。冷卻液在冷卻活塞桿12的同時還對活塞桿12進行潤滑。

38.缸套2內(nèi)活塞桿12外側的冷卻液,既可以冷卻氣態(tài)介質(zhì)壓縮時產(chǎn)生的熱量,又能潤活塞桿12的密封圈和填料密封組件13,這樣實現(xiàn)了活塞潤滑、密封、冷卻作用。冷卻、潤滑系統(tǒng)做成全密封,泄露檢測裝置110檢測冷卻腔21內(nèi)的壓力,當活塞3的密封圈泄露時,二氧化碳會進入冷卻腔21內(nèi),潤滑系統(tǒng)會檢測到壓力增加,當潤滑系統(tǒng)的冷卻液泄漏時,系統(tǒng)會檢測到壓力降低,系統(tǒng)自動報警停機維修。

39.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工作過程包括排氣行程和吸氣行程:吸氣行程:活塞桿12帶動活塞3向右側移動時,外部的二氧化碳管路中的壓力使得二氧化碳推動彈簧拉桿15和進料閥板4克服復位彈簧14的阻力向右側移動,活塞3繼續(xù)向右

側移動,在進料閥板4與活塞3之間形成容納二氧化碳的泵腔,二氧化碳經(jīng)過進料口9、進料通道19以及進料閥板4上的過孔進入泵腔內(nèi),此時密封塞8被彈簧(圖中未示出)推動至最右側密封排料孔23,活塞桿12向右側移動的過程中將冷卻腔21內(nèi)的水排出。

40.排氣行程:活塞桿12推動活塞3向左側移動,泵腔內(nèi)的二氧化碳被壓縮,此時泵腔內(nèi)的壓力大于外部的二氧化碳管路中的壓力,從而使得復位彈簧14帶動進料閥板4快速向左側移動,關閉進料口9,同時泵腔內(nèi)的二氧化碳推動密封塞8向左側移動,泵腔內(nèi)的二氧化碳經(jīng)過進料閥板4上的過孔、排料孔23以及密封塞8側面的排料槽20有由排料口10排出,活塞桿12向左側移動的過程中將冷卻水抽吸至冷卻腔21內(nèi)。

41.本發(fā)明將進料口9與排料口10設置在泵頭本體1上,并利用進料閥板4密封進料口9,在活塞3排氣行程中,進料閥板4與閥座6緊密貼合,活塞3行程到最后時活塞3與閥座6、活塞與密封塞8微間隙不大于0.5mm貼合,整個泵腔內(nèi)沒有任何多余的空隙,可以極大地提高泵的容積效率,能夠達到99.9%,而且該二氧化碳泵不僅可以單獨輸送氣態(tài)二氧化碳,還可以輸送氣液混合狀態(tài)的二氧化碳,滿足復雜的二氧化碳輸送要求。

42.使用上述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的二氧化碳注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開機前,首先打開二氧化碳注入閥107,使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與二氧化碳注入口108之間的管路開通,打開第一排空管路111上的排空閥。

43.2、打開汽化器102,加熱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內(nèi)的二氧化碳至30~50℃,開啟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開始將二氧化碳注入;當溫度傳感器115檢測到達溫度設定溫度時,打開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入口側的進氣閥門,還通過壓力傳感器104檢測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內(nèi)的壓力,當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內(nèi)的壓力和管路壓力平衡后,開啟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

44.3、注入完成后,先關閉汽化器102,關閉二氧化碳注入閥107和第一排空閥112,使二氧化碳返回到管道內(nèi),確保零排放。

45.關機時,首先關閉汽化器102、二氧化碳注入閥107和第一排空閥112,然后順序打開第二排空閥113、第三排空閥116和第四排空閥117,分別使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和泵撬內(nèi)的二氧化碳返回至管路中,確保零排放,如果壓力過高,安全閥114開啟保護。

46.運行時實時進行安全監(jiān)測,當超壓時,壓力變送器通過plc報警停車,如果壓力變送器失效,電接點壓力表直接接通,發(fā)出報警并停機,如果壓力變送器和電接點壓力表都失效,集成塊106連接的安全閥起跳保護系統(tǒng)安全。

47.運行時壓力傳感器104隨時感知管路的進氣壓力,根據(jù)壓力的變化,自動調(diào)整壓縮機的轉速,進口壓力低的時候自動降壓縮機低轉速保證供氣量和壓縮機排量相匹配。

48.設備運行時,冷卻系統(tǒng)是全密封,油循環(huán)空氣冷卻系統(tǒng),如果設備內(nèi)發(fā)生內(nèi)漏,冷卻系統(tǒng)壓力會增加,如果冷卻油出現(xiàn)泄漏,壓力會降低壓力變送器根據(jù)系統(tǒng)壓力的升高和降低發(fā)出氣體泄漏和冷卻液泄漏信號,如果瞬間泄漏嚴重(壓力升高和降低的很快幾秒鐘內(nèi))緊急停車。

49.停泵或運行時時如果第一排空閥112、第二排空閥113、第四排空閥117關閉時管路中有殘留二氧化碳在溫度發(fā)生變化,壓力升高安全閥114起跳保護。第一排空閥112打開的必須條件是,第二排空閥113、第四排空閥117任何一個必須打開,并且第二排空閥113、第四排空閥117有程序控制不能同時打開。

50.實施例2參見圖6,本實施例第一密封臺16和第二密封臺17設計為圓柱形,泵的容積效率更高。

51.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是對本發(fā)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專業(yè)的技術人員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nèi)容加以變更或改型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是凡是未脫離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內(nèi)容,依據(jù)本發(fā)明的技術實質(zhì)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改型,仍屬于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保護范圍。技術特征:

1.一種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和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進氣口連通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排氣口連通二氧化碳注入口(108),在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排氣口與二氧化碳注入口(108)之間設有二氧化碳注入閥(107),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上設有加熱機構,二氧化碳注入閥(107)與二氧化碳注入口(108)之間還設有第一排空管路(111),第一排空管路(111)上設有排空閥。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熱機構與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之間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上連接有壓力傳感器(104),壓力傳感器(104)連接控制柜(109)。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排氣口一側設有集成塊(106),集成塊(106)連接有溫度傳感器和壓力變送器,集成塊(106)通過第一安全閥(114)連接安全放空管路,加熱機構入口側的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通過第二排空管路連接第一排空管路(111),第二排空管路與安全放空管路之間通過第二安全閥(114)連接。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包括泵頭本體(1)、進料閥板(4)、復位彈簧(14)、活塞(3)和缸套(2),泵頭本體(1)與缸套(2)相對固定,進料閥板(4)以及活塞(3)活動設置在缸套(2)內(nèi),泵頭本體(1)上開設有進料口(9)和排料口(18),在排料口(18)處設有排氣單向閥(8)和復位彈簧,泵頭本體(1)上開設有彈簧固定孔(22),復位彈簧(14)設置在彈簧固定孔(22)內(nèi),復位彈簧(14)設置在泵頭本體(1)與進料閥板(4)之間,復位彈簧(14)使進料閥板(4)密封進料口(9),進料閥板(4)上開設有連通缸套(2)內(nèi)腔與單向閥的過孔。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泵頭本體(1)包括泵頭殼體(7)、閥座壓套(5)和閥座(6),泵頭殼體(7)與缸套(2)固定連接,閥座壓套(5)與閥座(6)固定在泵頭殼體(7)內(nèi),排料口(10)(18)與進料口(9)均開設在閥座壓套(5)上,閥座(6)上開設有連通進料口(9)的多個進料通道(19),彈簧固定孔(22)開設在閥座(6)上,閥座(6)設置在閥座壓套(5)與進料閥板(4)之間。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彈簧固定孔(22)內(nèi)設有彈簧拉桿(15),彈簧拉桿(15)的一端與進料閥板(4)固定連接,復位彈簧(14)設置在彈簧拉桿(15)的外側,彈簧拉桿(15)遠離進料閥板(4)的一端彈簧固定孔(22)設有彈簧擋臺,復位彈簧(14)的兩端分別與彈簧擋臺、閥座(6)相對固定。7.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缸套(2)上開設有冷卻液孔(11),活塞(3)設置在進料閥板(4)與冷卻液孔(11)之間,在活塞(3)的活塞桿(12)與缸套(2)之間設有冷卻腔(21),冷卻腔(21)連接有泄露檢測裝置。8.一種使用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的二氧化碳注入工藝,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開機前,首先打開二氧化碳注入閥(107),使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與二氧化碳注入口(108)之間的管路開通,打開第一排空管路(111)上的排空閥;2)、打開加熱機構,加熱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內(nèi)的二氧化碳,開啟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開始將二氧化碳注入;

3)、注入完成后,先關閉加熱機構,關閉二氧化碳注入閥(107)和排空閥,使二氧化碳返回到管道內(nèi),確保零排放。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二氧化碳注入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當溫度傳感器檢測到達溫度設定溫度時,打開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入口側的進氣閥門。10.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二氧化碳注入工藝,其特征在于:步驟2)中還通過壓力傳感器(104)檢測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內(nèi)的壓力,當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內(nèi)的壓力和管路壓力平衡后,開啟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

技術總結

一種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及注入工藝,屬于二氧化碳輸送技術領域。包括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和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進氣口連通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排氣口連通二氧化碳注入口(108),在二氧化碳增壓裝置(105)的排氣口與二氧化碳注入口(108)之間設有二氧化碳注入閥(107),二氧化碳輸送管道(101)上設有加熱機構,二氧化碳注入閥(107)與二氧化碳注入口(108)之間還設有第一排空管路(111),第一排空管路(111)上設有排空閥。在二氧化碳輸送管道上設有加熱機構,首先對二氧化碳輸送管道內(nèi)的二氧化碳進行加熱,避免其形成干冰,保證二氧化碳的正常輸送。證二氧化碳的正常輸送。證二氧化碳的正常輸送。

技術研發(fā)人員:孫澤通 孫哲 孫金濤 孫濤 郭濤 陳曦 孫海軍 王寶亮 孫海鵬 劉維帥 孫啟通

受保護的技術使用者:博山水泵制造廠

技術研發(fā)日:2022.07.18

技術公布日:2022/9/15
聲明:
“二氧化碳注入系統(tǒng)及注入工藝的制作方法” 該技術專利(論文)所有權利歸屬于技術(論文)所有人。僅供學習研究,如用于商業(yè)用途,請聯(lián)系該技術所有人。
我是此專利(論文)的發(fā)明人(作者)
分享 0
         
舉報 0
收藏 0
反對 0
點贊 0
全國熱門有色金屬技術推薦
展開更多 +

 

中冶有色技術平臺微信公眾號
了解更多信息請您掃碼關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術平臺微信公眾號中冶有色技術平臺

最新更新技術

報名參會
更多+

報告下載

第二屆中國微細粒礦物選礦技術大會
推廣

熱門技術
更多+

衡水宏運壓濾機有限公司
宣傳
環(huán)磨科技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宣傳

發(fā)布

在線客服

公眾號

電話

頂部
咨詢電話:
010-88793500-807
專利人/作者信息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