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25日,澳大利亞科學院(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公布新增20名院士名單和2名外籍院士名單。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是澳大利亞最高的學術(shù)榮譽之一,經(jīng)過嚴格的評估程序后由科學院同行選舉產(chǎn)生,以期表彰其在各自科學領(lǐng)域所做出的突破性研究。
6位華人學者入選,他們分別是浙江大學、新疆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山東大學、中國科學技術(shù)大學、東南大學等高校的校友。
入選華人
戴黎明
戴黎明,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教授。1983年畢業(yè)于浙江大學化學工程系高分子化工專業(yè),1991年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化學博士學位,先后在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博士后)、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訪問學者)、澳大利亞聯(lián)邦科學與工業(yè)研究院(CSIRO)分子科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gòu)從事研究工作。
歷任美國阿克隆大學高分子工程系副教授、美國戴頓大學化學與材料工程系教授兼任萊特兄弟研究院首席教授(Wright Brothers Institute Endowed Chair Professor),美國凱斯西儲大學(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 CWRU)高分子科學與工程系講席教授(Kent Hale Smith Professor)、凱斯先進碳科學和工程中心主任,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客座教授,浙江大學光彪教授,溫州醫(yī)學院納米生物技術(shù)研究院院長。
美國醫(yī)學與生物工程院(American Institute of Medical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院士、歐盟科學院(EU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美國碳學會(American Carbon Society)顧問委員會委員、英國皇家化學會(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會士。
戴教授長期從事功能高分子以及碳納米材料能源和生物醫(yī)藥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碳納米管、石墨烯的合成組裝、功能化和器件制造及其在能源方面的應用等研究領(lǐng)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一系列創(chuàng)新性研究成果;發(fā)表論文近500多篇,論文共被引用70000多次,H指數(shù)大于138(谷歌),已發(fā)表/申請30項專利;擔任Nano Energy (Elsevier)副主編和十余種國際雜志的編委,被Clarivate Analytics公司列為“高被引科學家(化學、材料)”,并被稱為“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學頭腦”之一。
郭再萍
郭再萍,現(xiàn)任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化工與先進材料學院教授,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Laureate Fellow。
郭再萍教授1993年本科畢業(yè)于新疆大學,1996年碩士畢業(yè)于新疆大學,2003年博士畢業(yè)于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2004年~2006年在澳大利亞伍倫貢大學超導與電子材料研究所進行博士后研究工作。
同時,郭再萍教授還擔任國際知名刊物Chemical Science副主編,2018至2021年連續(xù)被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湯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授予高被引科學家稱號。郭再萍教授主要從事新能源技術(shù)與電催化材料方面的研究,其中包含高性能鋰/鈉/鉀二次電池,水系鋅離子電池,以及電催化二氧化碳還原等, 目前已在 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Advanced Materials,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等國際頂級期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超過600篇,引用超過44000次,h指數(shù)為113。
李健
李健,山東大學92級校友,美國微生物學會院士,莫納什大學生物醫(yī)學發(fā)現(xiàn)研究所抗菌系統(tǒng)藥理學實驗室主任。他是 Web of Science 藥理學和毒理學高被引研究員(2015 - 2017、2022)。李健教授在多粘菌素的藥理學以及新型安全多粘菌素的發(fā)現(xiàn)研究領(lǐng)域取得了國際公認的成績。他有424篇出版物(包括328篇關(guān)于多粘菌素的出版物),引用次數(shù)為26,721次,h指數(shù)為79。
李教授是《國際抗菌劑雜志》的主編和《微生物學前沿》的副主編。他是澳大利亞國家健康與醫(yī)學研究委員會(NHMRC)、澳大利亞研究委員會(ARC)和190個國際資助機構(gòu)(如NIH/NIAID)的26種國際期刊和資助/獎學金申請的特邀審稿人。李健教授曾獲得眾多獎項,包括澳大利亞領(lǐng)導獎(2013年)、澳大利亞國家衛(wèi)生與醫(yī)學研究委員會十大最佳研究項目(2014年)和澳大利亞科學院雅克米勒獎?wù)?2017年)。
喬世璋
喬世璋,現(xiàn)任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化工與材料學院納米技術(shù)首席教授,能源與催化材料中心(Centre for Materials in Energy and Catalysis)主任,主要從事新能源技術(shù)納米材料領(lǐng)域的研究,包括電池、電催化、光催化等。
2000年獲香港科技大學博士學位,2001年赴澳大利亞,在昆士蘭大學先后任博士后、研究員、高級研究員及副教授。
作為通訊聯(lián)系人,在 Nature、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Advanced Materials 等國際頂級期刊發(fā)表學術(shù)論文超過492篇,引用超過103,200次,h指數(shù)為164。
喬世璋教授已獲得多項重要獎勵與榮譽,包括2021年南澳年度科學家獎、2017年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桂冠學者(ARC Australian Laureate Fellow)、2016年??松梨讵?、2013年美國化學學會能源與燃料部新興研究者獎以及澳大利亞研究理事會杰出研究者獎(DORA)。喬教授是國際化學工程師學會會士、澳大利亞皇家化學會會士、英國皇家化學會會士等。同時,他擔任國際刊物英國皇家化學會雜志EES Catalysis的主編和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A副主編,也是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 湯姆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化學、材料科學和環(huán)境與生態(tài)三個領(lǐng)域的高被引科學家(近十年有123 篇高被引論文)。
余星火
余星火,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副校長、IEEE會士、IET會士、澳大利亞工程師學會會士、澳大利亞計算機學會會士、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杰出教授。
余星火教授于1978年考入中國科技大學無線電系自動控制專業(yè),1982及1984年分別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88年在東南大學獲控制理論及工程博士學位。師承已故中國科學院院士馮純伯教授。自2002年來,在澳大利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工作。
余星火教授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變結(jié)構(gòu)與非線性控制, 智能與復雜系統(tǒng)工程,智能電網(wǎng)中信息與控制。曾于2013年獲IEEE工業(yè)電子學會Dr.-Ing Eugene Mittelmann Achievement Award, 2012年IEEE工業(yè)電子學雜志最佳論文獎,及1995年獲澳中昆士蘭大學校長研究獎等多項獎勵。由于其在變結(jié)構(gòu)控制理論及在復雜及智能系統(tǒng)中的貢獻,在2007年11月成為IEEE Fellow。
曾任土耳其Bogazici大學,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理工大學訪問教授。為復旦大學顧問教授,擔任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黑龍江大學,南京師范大學,重慶大學,大連海事大學,武漢大學,天津大學,天津城建大學客座教授。擔任過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Part I,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和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編委, 國內(nèi)控制理論及應用英文版的編委。
王林發(fā)
王林發(fā),病毒學家,分子生物學家,澳大利亞技術(shù)科學與工程院院士,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Duke-NUS)醫(yī)學院教授,新生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長。
王林發(fā)于1978年—1982年就讀于讀于華東師范大學生物系;1982年10月入讀于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1986年6月獲得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物化學博士學位;1986年7月—1989年3月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生物化學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9年5月任教于澳大利亞莫那什大學生化系;1990年12月任職于澳洲聯(lián)邦科工組織(CSIRO)動物健康研究所(AAHL);1996年任澳洲聯(lián)邦科工組織動物健康研究所首席研究員、課題主任;1999年應邀參加“百名博士觀光考察團”,在天安門廣場參加國慶五十周年盛典活動;2004年7月—2008年2月任澳洲聯(lián)邦科工組織動物健康研究所高級首席科學家;2010年當選為澳大利亞技術(shù)科學與工程院院士;2012年7月起任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yī)學院新生感染性疾病研究所所長、教授 ;2021年當選為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
完整入選名單
The Academy’s new Fellows for 2023 are:
Professor Timothy Brodribb FAA, Plant Evolutionary Physiologist, University of Tasmania
Professor Liming Dai FAA, Materials Scientist, UNSW Sydney
Professor Mariapia Degli-Esposti FAA, Immunologist, Monash University
Professor Michael Fuhrer FAA, Materials Physicist, Monash University
Professor Zaiping Guo FAA, Materials Scientist, University of Adelaide
Professor Elaine Holmes FAA, Computational Biologist, Murdoch University
Professor David Keith FAA, Ecologist and Conservation Biologist, UNSW Sydney
Professor David Komander FAA, Biochemist and Structural Biologist, WEHI (Walter and Eliza Hall Institute of Medical Research)
Professor Sharon Lewin AO FAA FAHMS, Infectious Diseases Physician and Virologist,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Professor Jian Li FAA, Antimicrobial Pharmacologist, Monash University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Belinda Medlyn FAA, Ecologist,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Professor Louis-No?l Moresi FAA, Computational Geophysicist,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Professor Richard James Payne FAA, Chemical Biologist, University of Sydney
Professor Shizhang Qiao FAA, Materials Scientist, University of Adelaide
Professor Pankaj Sah FAA FAHMS Neuroscientist, Queensland Brain Institute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Brajesh Singh FAA, Soil Ecologist, 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
Professor Peter Taylor FAA, Applied Mathematician, University of Melbourne
Professor Leslie Weston FAA, Plant Biologist and Biochemist, Charles Sturt University
Professor Andrew Wilks FAA FTSE FAHMS, Molecular Biologist, SYNthesis Group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Xinghuo Yu FAA, Electrical Engineer, RMIT University
The Academy is also admitting two Corresponding Members for 2023:
Professor Gareth H McKinley FAA FRS, Mechanical Engineer,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 United States
Professor Linfa Wang FAA FTSE, Immunologist, Duke Global Health Institute, United States
免責聲明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Australian Academy of Science”、“時代學者”,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發(fā)文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公眾號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涉及作品內(nèi)容、版權(quán)和其它問題,請來電或致函告之,我們將及時給予處理!